第十九章 綦江武家19(1 / 2)

第一纵队与第二纵队相继离开临时驻点,陈牧也收拾了一番,与第三纵队离开了临时驻点,向东而去,在一个离綦江县城较远的隐秘山谷,一番乔装打扮,陈牧一行就变成了一队风尘仆仆的行商,收拾完毕,车队调转方向,往綦江县城而去。

一路上无惊无险,顺利地来到了东城门。陈牧坐在马车上,魂力扫过东城城门,一名明劲境界的武者引起了陈牧的注意。

这位武者,坐在东城城墙上,目光扫视着进进出出的人流,似乎在寻找着什么。

这位武者身穿铁线武馆的高级武道服装,袖口上绣制了一缕栩栩如生的火焰,标明了其是城内武家弟子。

陈牧在魂印群中通知第二纵队,留意一下武家的情况。

入城后,陈牧租借了一个小院,作为小队在綦江的临时驻点,安顿完毕,派人带着拜帖送往武家。

武家,綦江的本地豪强,也是本地唯一武道大家,家族老爷子听说是一位换血境大高手,在整个重庆府都赫赫有名。

陈牧有过了解,这个世界的武道共有十个境界。

炼体,武道的第一个大境界,包含前中后三个小境界。犹如境界的名称,这一阶段主要打熬身体,增强身体的强度、韧性,初步激发人体潜能。

其后还有炼皮、炼骨、炼髓、换血等境界,每个大境界都有三个小境界。这几个境界都是围绕身体修炼,也被称之为后天境界。

后天之上,还有先天、化罡、宗师、武圣等境界。从先天开始,之后的每一个境界的突破都难如登天,有道是:“后天易炼,先天难成。”

至于武圣之后的境界,陈牧不得而知,从一些古老的书籍的只言片语中,陈牧能够清楚的了解到,这一境界的武者已与仙人没有什么区别了,都是身具伟力,举手投足之间,都可移山填海。

据统计,这个世界的明廷以及关外的女真、蒙古加起来共有二十多亿人口,有近2亿人练武,其中练武登堂入室的有近一亿人,但大部分都在后天境,到达先天境的不足万人,而能够跨过先天到达化罡的则只有近千人;宗师境,则仅仅几十人;至于武圣,据说在明初,曾出现在大内高手中,已经多年不曾路面,不知现在是否还在世。

这个世界普通人的寿命有百岁,修炼到先天,寿命可达到三甲子。至于之后境界的寿命,限于陈家非武道世家,陈牧并不了解。

由于火药武器的发展,选择练武的人越来越少了,陈家的家书中有记载,在陈牧太爷那一代,全国二十亿人口中有近一半都在练武。随着火器的发展,练武的人越来越少了。毕竟没有练到先天,在火器面前,就是活靶子;即便修炼到了先天,可以有先天真气抵抗子弹,但仍有概率被击伤;除非修炼到化罡,此时,武者才能够压制火器。

练武需要资质、悟性,对于普通资质的人来说,终其一生,也就在后天境打转,没有多少机会突破到先天。花钱购买一把火器,既可以干翻后天武者,也能与先天武者打的有来有回,如果有炸药,干翻化罡也不在话下,这是最好的自保办法,这也是武道没落、军阀四起的原因。

武家,作为綦江的地方豪强,又是武道世家,虽然因为火器的兴起而导致影响力的下降,但仍为綦江除政府外的最大势力。

第二天一大早,陈牧就带着几名亲卫,坐上马车向城西的武家而去。

陈牧选择的落脚点在城东,离城西武家有一里路。一炷香的时间,马车就到了武家门前。武家的管家武大携一众仆人等在门口。见陈牧的马车行来,即可上前见礼,说道:“陈少帅有请,我家主人在大厅等您。”

武家家宅是一座典雅古朴的四合院,坐落在城西宁静的小巷中。这座四合院建于明初,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近距离观看,仍然保存得相当完好。

四合院的四周是高墙,墙上爬满了青藤和翠竹。门口有一扇巨大的红木门,门上镶嵌着精美的木雕图案。推开门,就可以看到一片宽敞的庭院。庭院里有一排枝繁叶茂的垂柳树,树下有一个石桌和几把石凳。整个院子显得宁静而古朴。

陈牧一众人随武大管家向武家院内走去。

走进四合院的内部,可以看到一个大厅堂。大厅堂中央摆放着一张红木大桌,周围摆放着几把靠背椅。墙上挂着一幅对联:“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武家人代代相传的家训。大厅堂的一侧是一个小偏厅,里面有一排书架,上面摆满了各种古籍和字画。这里是主人读书写字的地方。

武家家主,武觉,典型的明廷文人,一身白色的长袍,头戴巾帻,手持折扇,如果不考虑下颚上的胡子,陈牧得大声赞叹:好一个温润如玉的君子。

武家家主见到陈牧,立刻上前行礼,道:“见过少帅,少帅的到来,武家蓬荜生辉。”

“武家主客气了。”陈牧回了一礼。

此时还是盛夏,在这个没有空调的时代,室内降温只能通过冰块融化来解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