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新老相国419(2 / 2)

“浩然兄之才学生难以去形容,但他之志却已经表露过,学生也一直引以为自身之志!”李斯一边说着,一边从衣袖中取出一直随身携带的卷轴,双手托着呈到吕不韦面前。

吕不韦对此确实很有兴趣,接过后展开,一行字映入眼帘,同时还有一股浩大刚正的气息隐藏于字里行间之中。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物立意,为百姓立德,为万民开智,为家国立法,为往圣继绝学,为今人拓新意,为后人创万道,为万世开太平!”

念过上面的十行字迹,吕不韦大受震撼。

他这些年在主导编著吕氏春秋,融入了自身的一些思想,想要借此流芳百世,更成为秦国的治国理念。

可看到眼前这十句后,感觉自己编著的那吕氏春秋就是个笑话,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甚至都显得有些小家子气了。

“这不是浩然之气吧!”

沉默了许久,吕不韦将话题转到字里行间中流露的浩大气息上,感觉跟浩然之气有些差别。

秦国也有不少儒家之人,其中就有一位修炼浩然之气的,是孟子传下的侠儒一脉。

但现今这个感觉跟那浩然之气有些差别,这让他想起了从罗网中得到的另一则情报。

“此为老师荀夫子所写,融入了老师开创的才气,而才气正是以浩然之气为根基才能修成的,是我儒家未来的一大根基。”

李斯一边回应,一边引动自身才气,展现出一股浩大刚正的正直之气,更与那副字帖上的才气共鸣。

这幅字便是他所修的心法核心,也是他的心境所在。

“能有此志向,才情必然差不了。”

吕不韦低头看着手中的卷轴字帖,越看越是喜爱和震撼,更不禁感慨长江后浪推前浪,现在的年轻人真是越来越吓人了,让他这种老一辈都倍感压力。

“只是如此志向,去秦王那边更好。”

抬眼看向对面的青年,吕不韦对其才情志向是认可的,但也有疑惑。

如此志向,应该去嬴政那边更合适才对。

虽然从掩日传回来的情报中有了些理由,但还不够。

“确实是秦王那边更合适一些,但学生毕竟是个人,是人就会有私心的,所以学生来了相国大人这里。”

李斯显得很是坦然,没有丝毫回避自身的野心和取巧的心思。

但吕不韦没有言语,因为还不够。

李斯也知道不够,便继续忽悠道:“正所谓君择臣,臣亦择君,相国大人可以将这看做是学生对那位秦王的考验,如果秦王最终还是获胜,学生会选择臣服,并辅助秦王顺利接收相国大人的遗产,让秦国尽快稳定下来,并以此为资本在秦王那里打开局面。

若是相国大人获胜,则证明那位秦王也不过如此,未来的天下只能由学生代为治理。”

听到这里吕不韦面上方才显露出一抹笑意,摇头笑道:“你的野心比本相当年更甚!”

只是隐藏在书房外面的罗网之主却听得一脑门黑线,感觉那李斯心眼有点多。

不过也没多在意,到时候真要是输了,换了他也肯定不会放弃,必然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手段继续向上爬。

而且李斯这种想法也有可取之处,真要那般可以将之发展为一枚属于罗网的棋子融入秦王政那边,也许关键时刻可以派上用场的。

可以私下里与之接触下,相信那种聪明人肯定会知道该如何抉择的。

还有那位浩然,他们罗网就需要这样的人才!

“那是学生所处的时代更好一些,如果相国大人能身处于学生未来所要面对的时代,必然能有更加远大的目标和成就。”

李斯是不知晓外边隐藏的罗网之主,依旧在跟吕不韦交流着。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老夫也老了。”

吕不韦感慨不已,自己的确老了,近来都感觉精力有所下滑,确实得找一个接班人来培养。

“观你这些年在六国间的行迹,是在了解六国,为一统天下做准备吗?”

将话题转到李斯这些年的行迹上,按照罗网得到的情报,这位这些年可不是一直呆在小圣贤庄里面的,过半时间都在六国间游走,不断地出仕于各国朝堂,为六国国君排忧解难,并获得了高度的认可。

哪怕是那位赵王嘉都对之十分欣赏,甚至他都怀疑赵捷等人之所以那般大胆疯狂的谋权篡位,毒杀赵王偃,很可能与此人有关。

“相国大人是指学生当年在赵国的事情?”

李斯好似猜到了吕不韦的想法,坦然的引出那件事情。

“不单单是那件事情。”

吕不韦没有否认,那的确值得怀疑。

李斯神情依旧,认真的说道:“学生之前说过,秦国一统天下已成定局,不管是谁都没可能阻挡,再多的努力也不过是徒劳挣扎罢了,于事无补。

六国还不足以让学生费心思去谋划,当初向赵王偃提出那强赵十策更多的是想要印证自身所学,为统一天下后的治理做准备。

学生和浩然兄都认为日后一统天下必然不能再用分封制,否则必然会重复夏商周的结局。

想要打造出一个能够绵延万世的王朝,就得实行现今已经初具雏形的郡县之制,实行真正的法治,将权力限制,如此才能让王朝延续下去。

想要做到这一点很难,比商君当年的变法更加复杂和凶险,若对天下没有足够的了解,是难以做成的。

所以学生与浩然兄约定,学生行走于六国朝堂,了解朝堂权贵层面的本质,浩然兄隐藏行迹,游走于民间,观察底层百姓的真实生活和需求。

如此知行合一,上下相合,才能创造出真正完美的法制……”

认真诉说着自己的理念,李斯对这点最为重视,他是一个喜欢守规矩的人,再加上从老师荀子那里学到的理念,更让他坚定只有足够完善的规矩才能够限制住权力,不让人滥用。

只要权力被限制住,很多问题就都能避免。

这也是浩然兄曾经说过的,他深以为然,也一直在为这个目标努力着。

“即便相权都要限制?”

听完后,吕不韦问了句,面上还带着份冷意。

李斯没有丝毫惧怕,严肃的回道:“不单单是相权,还有王权,不能将一国之兴衰,天下之兴衰全部寄托在一人几人的身上,那样必然会导致堕落腐败。

就如同当年的秦王稷,他下令赐死秦武安君白起,导致秦国的军武体系崩裂,甚至让商君所建立的军功制度都遭受到冲击,导致被六国合纵攻入了秦国内部,甚至最后不得不御驾亲征方才挡住六国的进攻。

从一些方面来讲,秦王稷所做也不算错,但对于国家政体而言却是错误的。

这样的事情发生一次就足以危及到国之根本,若是频繁发生,再强的国家也得步入衰弱。

春秋战国数百载,出现了诸多霸主级别的国家,可都只能盛极一时,难以存续下来,秦国能有现今的成就都可以算作一个奇迹。

连续六代君王都励精图治,这在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但我们不能将希望寄托于此,没有人能保证未来的秦王能够一如既往的英明,能够不做出任何错误的决断,导致国家崩溃。

所以权力必须得到限制,一来减少错误的发生,二来减小错误发生后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而秦王太过霸道,所以学生优先选择相国大人这里。”

他坚信只有依法治国才能让一个国家王朝延续下去,而非周朝那种名存实亡的虚假统治。

听到这里,再看到李斯的那份严肃认真,乃至决绝,吕不韦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笑了。

“你一点也不像个儒家弟子,比你老师荀夫子更加极端。”

这种理念他很欣赏,更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孔夫子当年崇尚的周礼跟现今儒家所推崇的周礼制度已经有很大不同了,因为儒家成为了一方势力,他们不可避免的在理念中掺杂了自身的利益。

分封制度不是有利于天下,而是有利于他们生存,他们已经不纯粹了,唯有法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国家治理的主体。”

李斯回道,这是自身的观点和理念,而这也让吕不韦更加的欣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