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俗语43(2 / 2)

老道伸出手来,重重在他的头上敲了一下:“你也想当李道长,你有他的那个命吗,你能拜进隐仙派吗?你能不为吃喝而发愁吗?”

一旁的王道士忙帮腔道:“小孩子想当侠客,不是应该的吗?老哥你还是别为难他了。”

老道哼哼两句,“而且,你也没有李道长那个本事,五雷镇邪符,至少是第五境才能画出,那可是传说中的人物!”

李修文弱弱说道:“有没有可能,那五雷镇邪符,不是他画的呢?”

这时候三人齐心,异口同声说道:“不可能!”

他们似乎对于李修文有一种盲目的自信。

最后还是袁老道,老成持重,捻着胡须道:“总之李道长可以崇拜,但绝对不可以学。我们这些山野道士可没有他那样浑厚的根基!”

这个话题就这么结束了。

李修文坐在这几人旁边,又聊了几句,慢慢得知这王姓道士,名叫王垣,起初是丰海县南山府中太平观守灯的杂役,读道经的时候偶然养出了一丝真气。

太平观在南山府的地位,与长治观相差仿佛,也是陈国治下,管妖精鬼魅之事的道观,只是要比长治观要高上一级。

以王垣的身份,在太平观又得不到重用,就回到自己的老家,做一个山野道士。家里有几亩薄田,农忙的时候,就耕种稻谷,闲下来就来城里摆摊‘降妖除魔’。

在他口中,李修文了解到,乡民会挑道士。道士同样也会挑人。

丰海城以及附近的乡镇,对于靠谱的道士,大家都有数。如果真遇到了妖怪,都会去找相熟的道士去处理,就像刚刚那几个道士一般,乡民就直奔他们去了。

而有的乡镇只管开价,就是不付钱,成了老赖。长此以往,就算是开价再高也没人信,渐渐的也没人去降妖。任他们自生自灭。

听王垣说的头头是道,李修文对于新法的内容,有了大概的思路。

无论是村民根据经验与熟人关系形成的‘花名册’,还是道士对村民考量划定的‘黑名单’,都是需要血的教训才能形成。有些人损失了银钱,有些人却把命都给丢了。

那能不能用册页,将这些讯息都记录下来,提高他们背契的成本呢?

这都是他需要考虑的问题。

王垣还以为他在忧虑,觉得自己没有熟人,接不到委托。拍着胸脯打保票,以后除妖的时候,一定带上李修文。

按他的说法,一回生二回熟,只要你有除妖的能力。乡民们口口相传,以后村民自会来寻你。

李修文也只能谢过他的好意。

已经差不多摸清了底细,应该就没有下次了。

闲聊最是消磨时间,太阳直奔西方而去,很快就到了下午。

一个管家打扮的人,进了敕令街,挨个询问。但是道士们搭理都不愿意搭理。

王垣冷笑道:“驱鬼只出半贯钱,糊弄谁呢!”

在刚与王垣等人交谈中,李修文也大概了解了

“降妖”面对的大多都是小妖,一般几张用朱砂画的降妖符就能解决。

但是“驱鬼”可不一样,若只是普通的游魂,摆上祭祀,上两柱香,基本上也就请走了。

需要特地来请人对付的鬼,都很棘手。开坛做法,各类花费可不在少数。

半贯钱那是降妖的价钱,驱鬼至少两贯以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