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今日乐,不可忘(1 / 2)

前两年文帝还让田豫去说和过这三个鲜卑部落,让他们暂时的和平了一下,如今轲比能又挑起了事来,还上书说自己是无辜的。

诸葛诞牙疼,知道这轲比能不是什么好东西,他怀恨在心,后来拥众十余万骑,四处抄掠,给大魏带来了不少的损失。

众大臣便又开始在殿中议论了起来。

文帝回忆地说道:

“孤记得年初时,田校尉汇报过此事。二月,轲比能又攻击素利部落,田豫率领轻骑吊在轲比能军后,轲比能派出人马抵御,败走,田豫总攻后,大破轲比能部落。”

这时一个中年文臣出班奏道:

“陛下,蛮夷畏威而不怀德,今日败后,其必慑于我大魏之军威,不敢再有二心。可安抚之。”

又几个大臣出来说道,“臣附议!”

文帝点头,冠冕上玉珠帘微微晃动。

“善!”

却有个持不同意见的人出声喊了声“陛下”,待到他缓缓出列,诸葛诞发现是一个五十余岁的老大人,他缓慢开口奏道:

“夷狄素来反复无常,况老臣听闻轲比能礼义、军事皆效仿于中原,其人勇健,断法平端,不贪财物。他所图者为何呢?今日我大魏强盛,他俯首帖耳。若纵容安抚轲比能,则步度根、素利二部愈弱,迟早定为其所并。为后世计,不可令夷狄休养生息,不若助弱以攻强,使其自相攻伐。”

文帝右手敲击着几案,陷入了思索之中。

诸葛诞心想,这个老大人还是挺有见识的嘛,不过今天我也要进言……

诸葛诞看了下自己的朝服,发现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又抹了抹手中的汗,就迈步来到了中间,他眼睛看着手中的笏板,朗声奏道:

“陛下,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我大魏数次助素利、步度根,轲比能必心怀不满,佯做恭顺,实怀二心,他日必寇掠我边境。即便他日三部并无矛盾,我大魏亦应间之,以乘其隙,或使其自相攻伐!如今不若佯做安慰,实则支持素利、步度根与其争斗。”

诸葛诞心中窃喜,自己说这么多话,没有记错,没有逻辑混乱,但他却不敢流露出一丝高兴的神色出来。

哈哈,这次我的建言,定能得陛下欢心,我就能升职加俸,当上大州牧,被拜大将军,迎娶美公主,走上人生巅峰啦,哈哈哈哈……

怎奈之后的事情,却让诸葛诞大失所望,就像是乍有凌云势,时闻掷地声那般。

文帝抬头看了这个年轻人一眼,却是不记得他姓甚名谁了,他眼神中出现了一下不可察觉的困惑,便反驳道:

“不然,中国既安,四夷既服,正是以息止征之时,怎可妄动刀兵,挑起边衅,况大魏之敌乃吴蜀二贼,非夷狄也。”

他又看向了身旁的老太监。

“阿翁,诏田豫善加安抚轲比能!”

“唯”,老太监回答道。

这件事情就被文帝当场定了调。

诸葛诞内心有点挫败,老大,我这是为了曹魏社稷着想,才这么说的,你咋不采纳呢……

散朝后。

诸葛诞并有受到建言被否定的打击。

他遥望皇城郭,心情很开阔。

走着走着,后面的鲍融赶上来了。

两人自从在尚书台见过后已经很熟悉了,鲍融稍长诸葛诞四五岁。

“公休今日忒大胆!”

“哈哈,怎么说,难道我朝尚书郎不可言事吗?”

“我只是看你年纪小,怕给陛下和大人们留下不好的印象和名声,你想啊,你出这种毒计,如果传出去,哎!”

“这便算毒计了?”

诸葛诞吐槽,后面的王朝好多都是这么干的呀……

“当然,有损天地人和,非王道也。”

诸葛诞还是想我行我素,但他却是拱手谢道:

“受教了,多谢兄提点于我!”

建始殿中,此刻还有几位大臣被文帝派小宦官留了下来。

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还有宗室曹真、夏侯尚。

“众卿皆是元戎之臣,对刚才高文惠和那个年轻人的建言有何想法?”

这高文惠便是高柔,时任廷尉,五十岁。他从小吏任起,二十年后爬到了现在的九卿位置。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