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1 / 2)

王东东的外婆家,就在江河村,按照族谱的辈分算,王东东的妈妈跟江小野算是同辈。

1990年年初,王东东出生,王爸爸跟着同村人外出务工,去了沿海城市,那边工地多,活也多,挣钱快。

王东东两岁时,就开始由爷爷奶奶带,妈妈跟着爸爸一起出去打工,在爸爸工地附近的餐馆帮厨。那年春节前夕,父母双双归家,一个在工地把手摔折了,一个在餐馆三餐不定落下胃病。

困则思变。王东东的妈妈想到同村有个人就在县里某规划部门工作,于是在年三十,夫妻俩带着一堆东西上门,想求条明路。

当时县城紧跟政策,发展改革,百废待兴,但农村人的思想大多没有跟上来,真正有魄力敢赌一把的少之又少。找这个人办事的江河村人也不少,但只有王东东的爸爸敢一口答应接了一个小工程,回去就四处借钱,拉了一帮同在外面务工的同村人,过完春节就开干了。到了年底结账,挣了三万多。

王东东的爸爸是个会看人看事的,拿出小一万块钱,买了一堆年货,把县里所有相关部门主要人物都送了一遍,包括江小野的爸爸以及同族兄弟。

当初让王东东的爸爸包工程做的,就是江小野的大堂伯。王东东的爸爸觉得这家人将来都不简单,所以把年货每家都送了一份。

那年过完春节,江小野的大堂伯就高升了,调到市里。但县城这边的关系网还在,王东东的爸爸借着这股风,又包了几个工程,直到王东东十岁那年,才算在县城彻底站稳脚跟,定居下来。

而江小野家这边,江小野爸爸那一辈的所有叔伯兄弟,事业都往市里发展了,江小野也就跟着去了市里。

王东东作为家里的独子,父母的期望尤其高,从小管教极严。虽然从小不怎么爱学习,半瓢水晃荡,但也踏实读完了大学,没做过出格的事。

从十岁那年王东东到县城上学后,不管是放学还是放假,只要他没在上学,他爸就带他参加各种饭局,待人接物、人情往来、酒桌文化,让他自己看、自己学。

所以他总是比同龄人想的多,他知道一个家族想要繁盛,需要几代人孜孜不倦的努力。

他的父母已经把第一代的基础打好了,到了他这一代,没有资格任性的说放弃,只能从长远考虑,做好份内之事。

从上大学开始,王东东的父母就明确告诉他:他将来的妻子,必须是要跟他门当户对、互相成就的。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必须再找一个伙伴,一路同行,顺应时代打好这一辈的基础,惠及下一代。

他懂,也认。

他父亲顺应时代选择了房地产行业,奋斗一生,也只能在小县城里当“地头蛇”。再想在这个行业往上走,就只能做被大鱼吃掉的小鱼。

所以,王东东思来想去,决定做餐饮行业,毕竟“民以食为天”。他立志要在他这一代,带领自己的家族再跨越一个阶级。

有人生在罗马,有的人通往罗马的路漫长而曲折。

王东东的妈妈一直反对王东东私下跟江小野接触,为此说过他好多回。王东东的爸爸倒是没有太反对他跟江小野接触,也许是因为男人更懂得男人。但是他偶尔也会意味深长的问王东东:“你应该知道,跟江云潇结婚,你将来面临的会是什么?”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