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来姑苏,姑苏有慕容复51(1 / 2)

金乌西坠,迎来渔歌唱晚,小桥流水,送走行人匆匆;商铺收摊,客栈点灯,姑苏城中心的繁华地带,却飘来阵阵读书声,悠然沁人心脾。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朗朗读书声,来自慕容书院,慕容书院左接酒肆茶舍,右连青楼舞坊,常有江湖豪侠,文人墨客打此经过,听了这读书声,无不肃然起敬。

“慕容公子真乃一代奇人,不光给姑苏城穷苦人家的孩子建了一座书院,还特特作出这般朗朗上口,简单易懂却又寓意深刻的启蒙读物来!”

有赴京赶考,临时在姑苏歇脚的书生,一脸的赞叹敬佩:“慕容公子真乃我辈读书人楷模!”

“那书生!看你一身粗布麻衣的。”有书院旁酒肆的小二提醒道:“若是没钱投宿,不妨去慕容公子开的姑苏图书馆,那里有地方给你住...”

“免费?”那书生一愣,试探着开口。

“和免费也差不多少!”小二道:“你得自己抄书抵房费,还得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笔墨纸砚和点心都由慕容家提供,不过最多住一旬...”

“李狗蛋!你跟他啰嗦什么!”掌柜的从里间探出头来:“还不去给客人上酒?!图书馆里天南海北的学子都挤满了,你还给慕容公子添麻烦...”

“姑苏城有一位慕容公子,真是抵过十位朝廷派的父母官!”书生也不恼怒,只悠然一声叹,却是想起故乡来,那里贫瘠,四处都是烟瘴毒虫...

世人提起他的故乡,只记得一句黔驴技穷。

“可不是嘛。”小二抬了抬下巴,提着抹布闪身进了酒楼:“这边上的青楼,里面的姐儿都说受了慕容公子的熏陶,自觉身价比别人高些...”

“便是这姑苏城的二世祖和二流子,在这书院前也不自觉会文雅些,一天比一天规矩...”

“慕容公子!”书生望着手里的干粮,硬邦邦的还掺杂着麦麸,一声长叹,消失在夜色里:“今日受慕容公子大恩,来日高中,必有厚报...”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慕容书院前上演,不同的人,不同的目的,同一间书院,相似的感慨。

想读书,来姑苏,见名士,来姑苏,涨世面更要来姑苏,姑苏有慕容公子!

这是流传江南大街小巷的一句谚语。

书院外华灯初上,人群熙攘,书院中的垂髫孩童却是心无旁骛,直到进来一人,拍了拍手。

“邓山长!”

学子们纷纷站了起来,一脸崇敬。

“今天便到此为止吧,结队而行,由各自的队长带去吃饭,吃完饭便赶紧回家。”

邓百川挥了挥手:“有家的回家,没家的回宿舍。”

“小家伙,你怎么不去?莫非不饿?”邓百川突然留意到最后排,有个身体瘦弱,但眼神凶戾的孩子,正愣神望着自己,身体紧绷,颇为抗拒。

他有印象,这是前几日才救出来的,当时这孩子将贩子的手咬的鲜血淋漓,不过五岁,骨子里却有一种大胆和执拗,来了几日,打了几次架。

六七岁的孩子都怕他。

“韩小五?!”邓百川笑眯眯的看着他,这孩子说不出故乡何处,只知自己姓韩,行五。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