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罢工198(1 / 2)

百草咖啡园,室内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醇香气息,柜台一侧,大喇叭留声机上,胶片在唱针下徐徐转动,乐声从大喇叭内悠扬传出。

时隔百年的一个午后,哥德堡变奏曲在东方一个港口城市的咖啡馆内响起,巴赫隔着时空,关心着人们的睡眠。

催人欲眠的古典音乐从耳旁飘过,陈世襄恍若未觉,只神情专注地看着手中的《救亡情报》。

自上次包力夜间乔装送信之后,他便一直有意无意地关注着救国会的活动,每一期的《救亡情报》,更是他必看的刊物。

如今已经是十一月,炎炎烈日淡去,西装套在身上已不再让人汗流浃背,而是恰到好处。

这是一个气温骤升骤降,感冒高发的时节,更是一个需要增加身上衣物的时节。

布匹,人们对它的需求正呈上升态势。

自明清以来,长江入海口周边地区,因为土壤的特性,种植棉花逐渐变得普遍,除却棉花,种桑养蚕也是大行于世。

有书载:田隙地尽栽桑树,由是饲蚕者日多一日,而出丝者亦年盛一年

***战争前,棉花和桑树便已经是上海周边地区的重要经济作物,那时尚不时兴大型工厂,家家户户几乎都是男耕女织,搞家庭小作坊。

而上海开埠后,受原棉出口需求的刺激,上海周边地区的棉花种植在原有基础上又有明显扩大。《上海乡土志》载:“吾邑棉花一项,售与外洋,为数甚巨。”

原料充足,交通便利,纺织业由此而在该地区兴盛。

上海开埠后,因为洋人机械工厂所生产的布匹“物美价廉”,且敞开了供应,导致原本的家庭小作坊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洋人纷纷开始在上海设厂,因靠近原料产地与货物销售市场,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布匹价格也随之而降,大大地冲击了原有的市场。

原本靠家庭小作坊生活的人们,不得已走出家门,走进工厂,成了中国工厂时代的第一批工人,也成了中国第一批被资本家压榨的工人劳动者。

有了工人,自然便有了罢工的出现。

罢工,但凡是稍稍对民国感兴趣的人,想必都不会对这个词感到陌生。

罢工在这个年代,是一件很流行的事。

当年的学生运动,起初因学生势单力薄,被无情镇压,后得到全国各界人民的响应支持。

在工人界,得到的支持尤其给力。上海的工人兄弟带头闹起大罢工,以致各地纷纷响应,最后掌权者面对工厂生产停摆以及其他各个层面的庞大压力,也不得不妥协。

罢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一旦有决心的罢起功来,绝对是一件让被罢工对象头疼至极的事。

便是洋人,面对工厂的工人罢工,也同样束手无策。

当年杜先生挑动法商水电公司的工人罢工,最终使得法租界警务总监法布尔颜面全失,不得不暗中妥协。

如今,又有人开始罢工了,不过,这次头疼的不是法国人,而是日本人。

最新一期的《救亡情报》上,也就陈世襄手中的这份《救亡情报》上报道了一个消息,日商纺织公司下面的工人,因为薪水问题,最近开始罢工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