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342(1 / 2)

  底下的老百姓能得温饱,治安太平,有冤能伸,有学可上,对未来有憧憬,公粮自然上交得心甘情愿。

  这又是一个良性循环。

  地方衙门把老百姓伺候好了,经济抓起来了,他们领到的月俸就会更丰厚。

  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哪怕现在的农作物产量还有待提高,品种单一,生产力落后等等存在着诸多问题,但至少大框架已经构造好了,已经进入一个井然有序的循环。

  待到有足够的实力时,再从外来引进作物新品种。

  水稻产量不高,那就引进红薯玉米土豆这些可以管饱的东西。

  没有棉布被褥,那就引进棉花种植,让它取代麻布。

  有些东西既然无法从技术上攻破,那就直接去引进好了,总能搞出些花样来让生活过得更安逸。

  梁萤的思路清晰无比,坚决遵循务实道路,虽然她经常跟那帮土匪画大饼忽悠,但绝不会忽悠老百姓。

  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她对最底层人的需求了解给武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所有出发点都是满足那些命如草芥的老百姓。

  在这样混乱的世道是极其不可思议的,武安只觉得整个三观都被颠覆了。

  可是看着那些人们欣欣向荣,个个都带着一股子积极向上的憧憬,真的让人欣慰。

  从曾经饱受战火饥饿磨难的世道,一夜间变革成现在的人人有地种,家家有余粮的盛景,不就是治国者最理想的海晏河清吗?

  温饱、学堂、小商贩经济,这些东西是武安以前不曾去接触的。

  如今从那华丽庙堂走到人间,感受俗世烟火,内心受到极大的冲击。

  不管她承不承认,这里的人们就是生活得好。

  没有盘剥欺压,只有扶持,衙门成为了他们的服务者。

  那种角色颠倒令武安难以适应。

  可是她心中又同时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而这里的“水”,是能载舟极速前行的,乘风破浪,扬帆启程。

  从永庆到临都,再到雁门,进俞州,一路过去道路畅通无阻,商旅往来,一派欣欣向荣。

  她们进入到扶阳时,当地的衙门正向老百姓们借粮。

  人们主动排起长队给公家送粮。

  哪怕冬日寒冷,可是他们的心是热的,说出来的话是暖的。

  不知道为什么,看着那些举动,武安不禁生出一种奇怪的错觉。她明明是从京城来的,明明见识过世间的所有繁华,却有种乡下老太太进城的怪异感。

  士农工商,朝廷对商贾多数采取的是打压政策,但这里的衙门会扶持。

  女学更是天方夜谭,世人对女人多加约束,这里却鼓励她们走出去跟男人抢饭碗。

  老百姓明明是统治者手里的牲畜,这里却被高高捧起,翻身农奴把歌唱。

  甚至衙门还穷得要向老百姓借粮了。

  武安忍不住偷偷问梁萤,“衙门会还粮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