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打倒刘瑾,还我清明(2 / 2)

经过会议研讨,得出两个结论:

一,收入太少。国库的收入来源,主要靠赋税。但是各地上缴的赋税是逐年减少,原定的税额都是拖欠未缴。可国家的开支预算,依旧照常,这样一来,国库的钱自然就慢慢变少了。

二,开支太大。根据户部统计,国库的存银至少要保持在三百万两才能够维持开支。这么大的一笔开支,远远高于收入。所以,解决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节约”。为了贯彻落实“节约”的政策,户部建议从皇帝带头,推行全国,能省则省。

自古以来,开源节流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只不过,朝臣们没想过如何去开源,只想着如何节流,可要真是将节流落实到位,倒也是一件值得歌颂的好事儿。

不料,这时候,一个声音从角落里崩了出来。

“百姓家庭尚需要费用,何况皇上!谚语说‘没钱就捡旧纸’。现在天下拖欠隐漏的租税不知有多少,为何不去检查追索偷税漏税,却说要削减国家开支,这是何道理?”

说话的人,正是焦芳。

焦芳早就发现了朱厚照躲在幕帐之后偷听,所以才会冒着被群殴的风险,也要大声表达意见。

朱厚照听后非常高兴,由于吏部尚书一职空缺,于是就让焦芳升为了吏部尚书。

这一句话,就换来了一个尚书的位置,焦芳为此尝到了甜头。他认为只要跟着刘瑾,有刘瑾在皇帝身边说好话,必定会前途无量。可这样一来,户部可就头疼了,不仅没能够解决财政问题,反而让皇帝怀疑了户部的工作能力。

户部尚书韩文被气得七窍冒烟,每天都在办公室愁眉苦脸。

一个部门老大,整日愁眉不展,严重影响了部下的工作效率。终于有一天,部门里有一个同事忍不了了,他对着户部尚书韩文大发脾气:“老大,你天天哭顶个鸟用?又不是你的错,你哭什么?错的是皇帝,是那帮整天围在皇帝身边的太监。你不去抵制他们,反而在办公室哭哭啼啼,还是不是男人?”

“那我能怎么办呢?”

面对韩文的无奈,这位同事愤然站到桌子上,高声喝道:“同志们,现在已经到了和宦官集团翻脸的时候了,前方的言官战士们已经打下了基础,是时候该我们出点力了。”

此番话一出,听得户部的同事们热血沸腾,原本萎靡不振的办公氛围一下子活跃了起来。

“打倒刘瑾,还我清明。”

口号在办公室一阵一阵地响,很快就传遍了其他五部,甚至传到了内阁。

这位户部的同事是谁呢,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梦阳。

李梦阳?何许人也?

弘治六年,李梦阳登癸丑科乡试解元,弘治七年登甲寅科进士。初授户部主事时,即对当时外戚建昌侯张延龄怙宠横甚,人莫敢问的嚣张气焰深恶痛绝。

张延龄正是弘治皇帝的小舅子。他与弟弟张鹤龄依仗外戚的势力,无恶不作,臭名昭著,人人畏之如虎。只有李梦阳不畏权势,直言上书,写了有名的《应诏指陈疏》,直陈时弊的“二病、三害、六渐”,大胆地揭发了寿宁侯“招纳无赖,网利贼民、夺人田土,拆人房屋,虏人子女,要截商货,占种盐课,横行江河,张打黄旗,势如翼虎”等罪行,因此引来杀身之祸。寿宁侯张鹤龄怀着对他的刻骨仇恨,在弘治帝面前对其百般陷害,将其解职问罪,严刑拷打。诸贵戚也都想要杀李梦阳而后快,后因皇帝不许,李梦阳才得官复原职。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振臂一呼,发起了对刘瑾为首的宦官集团的战争。

看着这帮热血青年,韩文心中也跟着激动了,这个国家的未来,就要担在他们肩上了。李梦阳自告奋勇,担任起撰写通稿的任务。

当晚,李梦阳挑灯夜战,以所有文官的名义起草了一份《代劾宦官状疏》,里面陈述了以刘瑾为首的八虎的罪状条陈,内容周密,文采超群,感情真挚,让观者无不怆然。

韩文接过《代劾宦官状疏》一稿,不由得啧啧称奇,十分满意,当即联络六部尚书至内阁,禀呈给首辅刘健。刘健看后,也是由衷地为李梦阳点赞,旋即通告六部九卿,计划第二天朝会时,当众弹劾刘瑾等宦官集团。

或许很多朋友对六部九卿还没什么概念,那么在这里先简要说明一下,所谓的六部九卿,指的是以内阁为首的六部尚书,加上通政使司长官通政使、大理寺长官大理寺卿、都察院长官左都御史三职,合起来统称为六部九卿,乃是大明帝国中枢分管国家各项工作的九位最高长官。

如此规模,可见这一次的斗争,该会有何等激烈!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