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阵脱逃了一回(一)(1 / 2)

分科他们说的都不准确,确切的说,文理分科从清政府就开始了。

1909年清政府核准了学部奏请的《变通中学堂课程分为文科实科折》,以“分科可以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分科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文实分科‘远稽湖学良规、近采德国成法’”,“为学生谋生考虑”等五个理由开启了近代以来中学文理分科改革和争议之端。

到了民国,为了革除教育领域封建元素,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以中学文实分科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中学毕业后升学,不利于学生选科后转学,尤其学校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教师难以配备等是文实不宜分科的要原因,签署并发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中学校为普通教育,文实不必分科”。

袁世凯上台以后,袁世凯颁布了《特定教育纲要》,决定摒弃日本之学制,再次仿效德国之“成法”,将“中学校分为文科、实科,以期专精深造”,随着袁世凯的去世而这项政策也夭折了。

国民政府当政以后,分别于1922年、1933年和1940年,教育部颁布“壬戌学制”,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确认,将中学分为“初、高中两级”,“高级中学分普通科和职业科”,相当于现今的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高级中学的普通科“以升学为目的”分为两组:第一组注重文学和社会科学,相当于当前的文科;第二组注重数学和自然科学,相当于当前的理科。但1948年,又取消了文理分科。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1954年,我国开始采用文理科分科高考。恢复高考之后,从1978年开始,高中学校又恢复在高二第一学期文理分科教学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我知道这些,是因为我查过资料,有些资料来自百度,还有知乎、头条。当时是不知道的,傻愣愣的就是干,管他分什么科,我只往学霸堆里扎。

第二天一早,我去食堂打了饭吃了,开始翻腾出军训服,啤酒花和迷彩一个色,不怕染。

“你咋不准备个帽子?”张双朋也打了饭回来,其他人才起来。

“酒花要什么帽子呀,躲篷底下不就行了吗?”刘登辉照旧先读书,然后洗脸刷牙吃饭,今天要出工,书只少读了一会。

可我不习惯他的节奏,跟着他这么紧凑的学习感觉很累,我还是比较喜欢听课,上课认真点,下课做点题,什么都懂了。

“你以为篷有多大啊,你不准备算了,隋阳,你把帽子戴上,遮着阳,要不太阳晒着人没精神,一会就没劲了。”

“这不是有帽子么,我就戴这个好了。”我是摘过啤酒花的,认为戴帽子大可不必,在蓬下面,在捂出痱子,痒痒才难受呢,何况迷彩服本身配有帽子,就是闷的慌,遮阳还可以。

其他人也开始翻腾,从箱子的最底下找出迷彩服来。

“要我说,穿撒迷彩服呢,就短袖T恤牛仔裤,又凉快又方便,迷彩服太厚实,这天穿这个太热了。”王成习惯性晚起,他和我学习的观点相同,我觉得他有点给自己开脱,爱睡懒觉就睡呗,早习惯了他最后一个人起床。

“范亮,咱们就短袖牛仔整起,别像他们似的搞那么厚重,看着都热。”王成看范亮梳头,又拉了一个入伙。

“就是,我这么帅的发型,咋能穿迷彩戴帽子呢,今天还就穿T恤了,看能不能把我晒死。”

“你们俩话不要大,到了酒花地里,有你们受的。”张双朋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我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凭感觉,他应该是摘惯了的。

“又不是没摘过,还有我们受的,搞笑,咱们俩摘,还不一定谁摘过谁呢。”王成有点起床气。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