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仁慈(1 / 2)

我不再跟这厮耍嘴皮子,直接向他问道。

“也先南下在即,你有什么对策?”

“陛下,我观察到宣府的杨王、大同的刘安以及参将郭登,他们没有集中残余的兵力进行撤退或者支援。

这种情况对瓦剌军队来说南下行动是必然的。”

你考虑过对抗他们的有效策略吗?”

“陛下,宣府和大同两镇如果能够相互配合、互为依靠,只要守城的将领不私自打开城门,我们就不用担心城池会陷落。

但是,他们可能会在城外进行决战,这也许是混入奸细的最好机会。

如果将领离开城池,这两镇可能会失守。”

“那么,如果我们能够守住居庸关、紫荆关和倒马关这三关,瓦剌军队就没有可能进入九边之内。”

“陛下,宣府和大同两镇互相形成犄角之势,只要守将不随便打开城门,就不会出现陷落的可能。

然而,他们只能坚守城池无法出城作战。”

“一旦收拢残兵,就是混入奸细的最佳时刻。

一旦将帅离开,奸细和城外敌军里应外合,两镇必定陷落。”

“如果能够守住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这三关,瓦剌军队就不可能进入关内。”

“陛下,我愿率领三千士兵,镇守一个关隘。如果也先来侵犯,如果他踏过我所在的城关,我肯定会死在他的脚下!”

朱祁钰看着地图上的三关之地,不停地点头。

“你石享和于谦尚书的意见完全一致。”

我感慨地说道。

石亨急忙说:“于谦尚书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坐镇京师,决胜于千里之外,真乃是人中豪杰…”

“行了,说正事,你在这里拍马屁,于谦尚书又听不到。”

朱祁钰打断了石亨的话。

石亨看着地图,无可奈何地说:“陛下,末将刚才又看了看,这三个关隘其实一个都守不住。”

“于谦尚书也是如此看法,说说你的想法。”

我微微愣了一下,这两个互相有矛盾的人对于战事的却态度出奇的一致!

石亨指着九边外的九州说:

“于谦尚书必然认为,九边外九州的流民入关,开关放百姓进来,瓦剌人夺取这三关易如反掌。”

“不开关,就相当于将山外九州拱手相让,民心丧失就失去了,地盘也就夺取不回来了。”

“其实让臣来看,这城门开不开关都一样,这三个关隘一个都守不住。”

“瓦剌窥伺中原多年,连郭敬这类四朝老宦都为他贩卖禁物奸细无数这三个关隘里应外合没有不破之理。”

石亨何人?

大同军阀他不知道郭敬干的那些腌臜事他不知道吗?

他对这些事情了如指掌。

所以对于边戍他和于谦的判断非常相似。

我听完石享这样说直接沉默了下来。

前几天和于谦谈过一次希望可以把战场定在塞外

于谦否决了我的提议。

甚至认为内三关都守不住瓦剌必至京师。

这时石亨从袖子里拿出一本奏疏来,微笑着对我说道。

“臣在狱中写有十条守城的建议,请陛下过目。”

我接过奏疏,笑着说:“让我看看你写了什么建议?”

第一本是具体的城防,建议查漏补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