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4 幸得到神州(1)(1 / 2)

河北道,清河县衙内院。

月色清凉如水,洒在院中,更添几分静谧。

张巡此刻的内心却十分不平静,他坐在书桌前,对着那张摆放了很久的纸张陷入了沉思,纸上所书正是前不久刘庆之所作清平乐。

现在外界对于这首词是否由一垂髫小儿所作争吵的很凶,大致分成两派。

一派持肯定意见,认为我朝神童辈出,清河人杰地灵,这么久出一文曲星也合乎常理,毕竟那谪仙人李青莲就曾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更何况有人后来曾去刘庆之所在乡学探听道其天资聪慧,而且去岁就作出过“山溪并修涧,嘉木间蒲莲。”这样的佳句,还是所谓“乡学五子”之首,因此其在恩师辞别时,一时情难自制,作出这样的名篇也是合情合理。

而另一派则怀疑此词乃是其师李通之所作,李通之这样做就是为其学生扬名。毕竟比起一七岁童子,一位三十几岁的落魄文人作出此词更能让他们接受。

张巡对后一种说法嗤之以鼻,他初看这首词时就知道肯定不是李通之所写,毕竟连自己都写不出这样的词,更何况他李通之?那么这样的话就只有一种可能--那刘庆之乃是诗才天授,不世出的奇才。

早在赴任前张巡就收到了这位同窗好友寄来的信。这么多年都没有其消息的张巡兴冲冲的打开了书信,没想到这李通之这么久不见,信里不但没有叙旧问好,反而通篇都在推荐他的学生,夸其天资生平仅见,还说什么其才胜过张巡十倍。

张巡看罢后愤懑不平,本欲等上任了就来当面质问好友,结果到了清河,派人四处打听才知其早已归乡。

对于其推荐的学生刘庆之,张巡在听过他为好友作的清平乐后,心里其实已经折服,本想等其登门拜访时就顺手收为弟子。可谁知这小子小小年纪,这份涵养功夫倒练的不错。他张巡都到任一个多月了,一点这小子的踪影都没见过。张巡也曾派人打听过他,在得知不久前有县里大儒欲收其为徒,但被其婉拒才松了口气。

如今他每晚都会拿出此词来欣赏,“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他嘴里喃喃道,手指不停的轻巧桌面。“李通之,你可是给我出了道难题啊。”随后不知下了什么决定,长舒一口气,将这写了清平乐的纸夹在书桌旁的书籍里,然后离了书桌,回到寝屋睡觉去……

刘庆之观察新来的张县令已经一个多月了,虽然当时李夫子曾言让他持信直接去拜访这位县令,但刘庆之还是决定先等上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可以通过其施政来观察这位新来的张县令品行能力如何。

结果自是让刘庆之很是满意,这位张县令只带一老仆来此赴任,短短一个多月,就已经将县衙大权收拢在自己手中。不仅如此还大力打击贪腐,原来的县尉李虎就是因为贪了五百两而被其撤职关押。更关键的是其还重视教育,鼓励百姓送孩童入学。这一个月来县学和乡学都受其资助良多。

当然促使刘庆之决定不久后登门拜访最重要的原因还是那王家家主王元招。

这王元招年轻时中过进士,后放任外省做知县,退休后回清河养老,闲时喜欢著书立说,在本县甚有名望,时人都尊其学问,更有甚者称其为清河大儒。

刘庆之的清平乐流入其耳后,他第二天就亲自跑来刘庆之所在的乡学,欲收其为弟子。但奈何刘庆之的老师早已被李夫子安排好了,只得婉拒。虽说当时王元招表示并未在意这件事,甚至还说有关学问的事刘庆之可随时上王府请教。但事件哪会这么美好?

王元招可以不在意这件小事,但王家的其他小辈,他王元招的弟子们可不会轻易放过,毕竟王老先生都态度如此诚恳了,亲自登门要收你为徒,你一垂髫小儿竟然看不上!如此轻视,已经引起了他们的敌意。

对于这些敌意刘庆之当然早有提防,前不久流传的关于他的清平乐恐是其夫子李通之所作的谣言甚嚣尘上,这其中有一大部分恐怕都是王家的人在推波助澜。虽然现在也只是对其名声进行攻击,但谁知这些人会不会之后对其本人下黑手呢,毕竟他也是个才90个月左右的宝宝啊。因此刘庆之觉得有必要抱上这张县令粗壮的大腿了。

刘庆之这般想着,快到乡学时就见不时有同窗童子愁眉苦脸的往回走去。刘庆之拦住一问才知道原来新来的夫子自己辞了这个职位,后续乡学也还没聘请到夫子,于是只得先回家自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