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3、科举、科技和暗杀者?463(1 / 2)

“终于突破了。”

后宫里,朱楩盘腿坐在那里,睁开双眼低头看看自己的双手。

此时他正盘腿打坐,双手抱团于腹部,那里也正是丹田所在。

外人看不到,只有他能内视感受得到,如今他的丹田之中,既有如同实质一般的真气,同时在气海之上,更悬置着一颗金光灿烂的金丹。

他已经突破筑基期,达到了金丹期境界。

与此同时,随着修为的突破,身体素质也被大大加强了一番。

因为走的是肉身成圣的路线,所以朱楩的修为越高,真气所凝练的身体也就越强。

如今他的属性更是高达三十八万五千,而且是每个属性都有这么多。

八万五千全属性是达到筑基期时,炼气期大圆满所达到的极限。

而在筑基期达到大圆满时,获得的全属性极限正是三十万。

不过他是特殊的例子,毕竟身负大道圣体血脉嘛。

像是他的老婆们,就算达到了筑基期,她们在炼气期所提升的身体素质,若是换算成属性,恐怕最高的极限也就只有五千。

而筑基期的极限,甚至不到三万。

当然了,这也不少了,须知普通人的极限就只有十而已。

而筑基期大圆满的极限属性,就可以达到三万多了,后面还有那么多境界可以继续提升更多。

等到有朝一日白日飞升时,说是肉身成圣也不为过了。

因为东北战役与东南亚战场,总共收获了百万武力值。

于是朱楩毫不犹豫的,买下了金丹期的修炼心法,所需三十万武力值。

朱楩皱了皱眉,按照修为境界,金丹之后还有元婴期,然后是紫府期、化神期,再到大乘期、渡劫期与飞升期。

以如今后续功法的消费程度,恐怕元婴期就要四十万武力值了,紫府期五十万,化神期六十万,大乘期七十万,哪怕渡劫期与飞升期不需要额外修炼心法,他后面也至少需要两百多万武力值啊。

这可是两百多万条性命。

“这么看来,是得打世界大战啊,”朱楩暗叹一声。

真可谓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人得道,需要千百万亡魂做踏脚石。

不过如今大明国运正在蒸蒸日上,虽然大战一直在持续爆发,然而因为朱楩靠着作弊,给军队装备了强大的火器,火炮开路,火枪殿后,一通齐射砸过去,谁都得迷糊。

所以明军不但没有伤亡,反而越战越勇,大明的地盘也越来越大。

加上朱楩虽然如今坐镇朝中,可他之前南征北战的时候,敲定了许多规矩和政策。

就算如今不是他亲自统帅,各部队将领,以及几位亲王兄弟,也都在推行他的政策。

等于说大明不光是打下那些地盘,而是一边打,一边改革。

改土归流政策一路横扫过去,当地百姓们忽然发现,大明军队军纪严明,与百姓秋毫无犯,甚至在战后还会帮忙重建家园,以及重新分配土地。

就有种什么感觉?

以朝鲜岛为例,百姓们忽然发现,他们并不恨大明军队,反而随着李成桂的覆灭,加上高丽王室被李成桂灭族了,等到战后大明清算了前朝贵族阶级以后,还地于民。

老百姓们反而富有了?

大明人来统治他们,却不会迫害他们,不会压迫他们,还给他们地种,给他们发粮食发衣服,安抚他们。

于是朝鲜岛很快就被大明彻底征服了,从上到下,民心所向。

女真三部就更加简单了,朱棣把阿哈出的女儿帝三后纳入了帐内,彻底掌握了建州女真部落,而后以朱楩曾经在鞑靼部落用过的手段,直接对整个建州女真进行釜底抽薪。

如今他才是女真的王,他要任命谁,谁就是部队的临时首领,连阿哈出都被架空了。

之后又随着海西女真被迅速攻破,如今朱棣手握两大女真部落的兵力,集结了数十万骑兵部队。

此时压力来到了野人女真头顶。

面对来势汹汹的大明军队,野人女真的覆灭只是时间问题。

与此同时,蒙古草原上,也开始统筹起来。

经过几个月的休整,整个蒙古草原已经重新凝聚成了一团。

不过不用担心他们造反叛乱,因为现在的蒙古人,只认一個人,那就是他们的圣可汗。

虽说圣可汗同时也是大明皇帝,坐镇在京城的金銮殿中。

可是所有人都知道,各部落首领是圣可汗所委派的,他们是帮着圣可汗来管理各部落,不再像曾经那样,属于部落的主人。

这是绝对的皇权集中制度,而非中世纪的国王和领主制度,更不是唐朝的节度使制度,或者曾经诸侯分封制度。

只要朱楩没有失去蒙古人的民心,那么只要他一道圣旨下来,可以随意更替任何部落首领。

而最近,蒙古草原的动作,正是源自于朱楩的圣旨。

朱楩统治草原诸部,以三王爷朱棡和十三王爷朱珪为首,分别统筹鞑靼与瓦剌诸部兵力,准备彻底与西伯利亚汗国开战。

朱楩还顺便去信通知两位哥哥,提醒他们西伯利亚很冷,尤其是靠近北极圈那边的东西伯利亚,不同于西西伯利亚平原,东西伯利亚最北边已经临近北冰洋。

所以他告诫二位哥哥,若是战事不利,拖延到了秋季的话,就得做好撤兵的准备了。

毕竟朱楩可不希望环境因素导致非战事减员的发生。

如今大明正是气势如虹的时候,朱楩可不想士气受挫,那样一来,国内可是有不少人等着找机会黑他呢。

朱楩可不想当杨广。

随着时间来到六月下旬,朱楩登基以后,作为永昌年号的第一次科举,也如火如荼的,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进行了。

明朝科举制度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院试是最基础的考核,由提学官或学政主持,主要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考试内容包括岁试和科试,主要从童生中考选出秀才,只有通过这一关之后,才能继续进行下一关。

十里八村出一位秀才就不简单了,而接下来还有乡试。

别看名字称作为乡试,可不是指在乡村里举行的,是因为在唐宋时期称为‘乡贡’与‘解试’,所以叫做乡试。

可实际上,乡试是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属于‘省考’才对,这一关通过以后就称作为‘举人’了。

也只有成为举人,才有资格参加会试。

会试就是举人到京城考试,因为士子会集京师参加考试,所以叫做会试。

通过了会试的录取者,称作为贡士,第一名又叫会元。

古代科考是很麻烦,而且很不容易的事。

难怪会有范进中举这种事发生。

参加院试之前的书生只能称作为童生,过了院试才是秀才,之后过了乡试则是举人,而后是贡士。

可就算已经到这一步了,后面还有一关,名为殿试。

也就是由皇帝亲自出题,其中最优秀的前三名就是大家所熟悉的状元、榜眼和探花了。

这一层层筛选下来,天下学子又有几人能够走到最后一步,说是鲤鱼跃龙门也不为过。

而且就算当了状元郎,也未必就能一飞冲天平步青云,多少状元最后泯灭于众,并不出奇。

原本的考试流程很长也很繁琐,光是会试就需要天下学子赶来京城参加。

所以一般乡试都是在八月份举行,因为是秋天了,也叫做秋闱。

等到结果出来了,再由第二年赶赴京城参加会试科考,所以会试也叫春闱。

可是朱楩等不及了,五月底就开始让人造势,以大明官报通告天下,于是在六月份初,各地方就已经完成院试。

等到六月中旬,各地州府就开始进行乡试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