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9、朱元璋的纠结409(1 / 2)

洪武二十七年,十月下旬的一天。

对于大明百姓来说,这是一个与往常没有什么不同的日子。

该怎么过日子还是怎么过日子。

只是如今已经过了深秋,该秋收的都秋收完了,除了忙里偷闲以外,也就剩下打理打理农田土地,好准备来年开春耕种。

“听说朝廷发现了新稻种和几种新粮食作物?也不知道收成怎么样。可别坑害了咱们老百姓啊。”

一些百姓凑到一起还谈论起最近传得沸沸扬扬的消息。

据说在京城附近,朝廷种了很多新作物,而且收获颇丰。

但是百姓们不但不期待,反而还很担心。

因为百姓们可承受不起半点风险,哪怕一年颗粒无收,都能家破人亡。

中国百姓的存钱习惯,可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何况也不是想存粮就能存下的。

一个人或者几个人赶路还没什么,大不了遇到什么吃什么。

小黄门就是小太监的意思。

朱元璋一個恍惚,被岔开了心中的感伤,说道:“粮草的事,已经准备几何了?”

现在的他,也有六十八岁了,早已过了天命之年。

尤其是最近两年,身体每况愈下,就连这些奏章批阅起来,也开始感到力不从心。

“卓敬大人,陛下传召。”

“卓敬啊,”朱元璋悠悠开口,说道:“我知道你们这些文人心高气傲,而且对周礼推崇备至,追求立嫡立长。可其实,这也是你们的一己之私,也是你们的个人利益。”

朱元璋淡淡的扫了眼卓敬,目光中迅速闪过一抹冷意,让卓敬打了个冷战,赶紧低下头去。

朱元璋忽然露出一抹微笑,语气也稍显轻松的说道:“还不是楩儿那臭小子,去年没打下瓦剌和兀良哈,所以总是不甘心,今年要把蒙古草原一举拿下。”

身为户部侍郎,自然管不到兵部,他只管筹备粮草,却不知道哪里又有战事发生。

因为六部就在皇宫城门内部左右排列,六部官员每日就在皇宫内上班,方便皇帝随时随地传唤他们。

不得不说,之前朱楩在江南查抄了几家贪官几家世家,也给朝廷分担了不少压力。

最近卓敬很忙,忙得不可开交。

而且大军行军不比常人赶路。

所以才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陛下?”卓敬一脸疑惑的抬起头,心说怎么不让我起来啊?而且叫自己来到底是要干嘛的?

总不能让我跪着看您哭吧?我又没死儿子。

否则,五十万大军的人吃马嚼,可不是闹着玩的。

只是,虽然明朝自从建国以后,一直都是以北方草原为最大的假想敌,也一直防备着他们,乃至从洪武到永乐,乃至到后面的几任皇帝,从不缺少和北方草原之间的战争。

历史上的朱元璋,是洪武三十一年病逝的,享年七十一岁。

“启禀陛下,由今年夏收税粮为主,筹集粮草足以支撑五十万大军三个月不愁吃穿,”卓敬如实禀告。

可惜了,如果不是太子暴毙,他已经有心迁都西安,而后就要开始着手新皇登基,扶朱标继承大统了。

一想到标儿,朱元璋不禁有些伤感,甚至又有老泪纵横的趋势。

来到偏殿,卓敬跪地行礼:“参见陛下。”

而且一年两熟的节气都是南方,甚至有的地方可以一年三熟。

一支五十万大军赶路,一旦没了口粮,别说有哗变的可能了,甚至堪比蝗灾过境,啥都给你吃光了。

有小黄门跑来找到卓敬。

“卓敬啊,”朱元璋有些慵懒的舒了口气,心中嘀咕:“老了,真是老了。咱还有几年活头?”

不过他可不敢说出心里话。

卓敬不敢耽搁,赶紧跟随小黄门快步赶往偏殿。

又怎么会说,这次是滇王要征北呢?

卓敬倒吸一口凉气,这才知道,原来陛下让他筹集足以供给五十万大军吃三个月的庞大粮草,竟然真要出兵五十万?

而且还是对塞北草原出兵。

若是因为没有粮食导致全军哗变,变成了叛军,可想而知会带来多大的危害。

卓敬心中惊骇,又感到懊恼,自己是不是得意忘形了?这位陛下是谁?那可是洪武大帝,杀起人来绝不手软的。

所以这些粮草,基本上都是从南方,乃至从江南之地筹备的。

一个是要准备清点今年秋收的税粮,一个是统计今年实验田下来的数据,甚至还要筹备一笔浩大钱粮。

今年秋收的税粮还没交上来,所用的乃是夏收的税粮。

可卓敬还是忍不住说了句:“可是滇王殿下不是正在西域吗?月初还传来藏地大捷的消息。”

何况卓敬是真心实意忠君爱国的,也不会有这种冒犯的想法。

卓敬,户部侍郎,要加个右,属于户部的二把手,在他之上还有一位左侍郎。

“但是陛下,微臣有疑惑,难道是又要打仗了?”卓敬试探着问道。

百姓们的根基是最脆弱的,好像蝼蚁一般卑微,经不起半点风吹雨打。

还是那句话,一旦皇储制度不再追求立嫡立长,那么世家子弟的继承制度,不也会受到影响?

万一庶出子弟开始不受控制,跟嫡子争夺家产,那可就糟了。

比如那袁绍和袁术,两人可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就是因为嫡庶有别,最后闹得反目成仇。

这个说他是四世三公的传人,另一个说我才是。

甚至这俩兄弟之间的恨意,比对外人还要狠上三分。

说白了就是袁术乃是嫡出,可袁绍才是大哥,而袁术瞧不上这个庶出的兄长。

加上袁绍是被过继给袁成才继承了一份家业,更被袁术所不齿。

袁术有多目空一切有多狂妄自不必多说。

袁绍也反感这个弟弟,你不就是嫡出,才继承了家业吗?有啥好装的。

瞧,嫡庶之争的典例不就来了吗。

“你们因为楩儿的出身,一直都瞧不太起。说起来也怪咱当初太心急了,因为标儿突然离咱而去,加上允炆那孩子孝心诚诚,这才立为皇太孙。”

“咱哪里想得到,除了标儿,以及老四,竟然还冒出来老十八这头猛虎。像,他太像咱了。不论是征战沙场的能力,还是杀伐果断的性格,简直就是咱的儿子。”

朱元璋越说越欣慰,越说越兴奋起来。

卓敬在底下暗暗腹诽,什么叫简直就是,那不就是您的亲儿子吗?

好家伙,朝中一些大臣私下里,可是没少说过,幸好这位滇王不是储君,否则您二位要是联合起来,朝中还有大臣的活路没有?

他们干脆都去投江算了,还能保住一家老小。

不然都得被你们父子拿着族谱去杀了。

只是,这和我有什么关系?

卓敬正在纳闷,却听朱元璋再次感慨起来:“如果之前没有立允炆为皇储,就好了。倒是我这个当爹的,给自己的儿子使了个绊子。”

卓敬猛的抬起头,瞪大双眼的看着朱元璋。

您竟然真说出来了?易储吗?

“陛下,太孙殿下从无犯错,何至于此?”卓敬赶紧跪地劝阻。

朱元璋叹了口气,是啊,允炆没有错,错就错在,他十八叔太强了。

国无二君,天无二日。

允炆还没成为天上的太阳,结果楩儿这臭小子已经升空了。

甚至跟这颗初升的太阳相比起来,连自己这位洪武大帝,都成了日落西山的残阳。

“十日之内平定藏地,消灭东察合台汗国三十万大军。一月之内扫平整个西域,”朱元璋边说,边拿出一封信来,这才不紧不慢的让卓敬起身,示意他上前接过信件。

卓敬心慌意乱的走上前去,这才发现,这封信是朱楩私底下给朱元璋写的信。

而信中内容很简单,只一句话。

“帖木儿出军草原,后方国内空虚,可定。新疆战事月内可平。爹,把兵马粮草给咱准备好,月底出兵贺兰山。儿子把蒙古草原给你彻底打下来。”

卓敬终于知道,朱元璋筹集的这支大军是在准备什么了。

同时他也终于明白,为何月初的消息说,滇王还在藏地,结果这边却要准备对塞北用兵,还是以滇王的名义。

谁能想到啊,谁能想到,滇王用兵竟然如此神武吗?

不但平定藏地,更是打算一举收服东察合台汗国与帖木儿帝国?

要知道,西域可不是中原王朝的地盘,在被蒙古帝国征服以后,就被封为四大汗国之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