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为徐达逆天改命290(1 / 2)

其实徐达最初对朱楩的印象只有一个,那就是又爱又恨。

说爱,当然没有任何复杂的解释,只是因为听说了朱楩在云南大展拳脚,打了一场大胜仗,打的那叫一个漂亮。

徐达很喜欢能征善战的年轻武将,而且这还是朱家子弟,以两家关系,自然喜欢这个后生。

可偏偏朱元璋乱点鸳鸯谱,竟然想把他老徐家的四个女儿全都一网打尽?

好家伙,我生的女儿,都是给你家儿子预备的媳妇是吧?

尤其是随着徐妙锦的离家出走,更让徐达没少担心。

偏偏这个混小子回到京城以后,竟然敢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嫌弃自己女儿。

我女儿如花似玉绝代倾城,你竟然敢嫌弃?

徐达都想抽他了。

可此时,徐达却不禁语重心长的,跟朱楩聊了起来,就好像在交代后事遗言了一样。

甚至徐达头一次对朱元璋进行品头论足的点评,对朱楩说道:“你爹很不容易,当初咱们几家都生活不易,许多同年的孩子都被饿死了。我们这些人能活下来,都属于万幸。”

“后来伱爹不得不跑去庙里当了和尚。可就连庙里也养不起这些和尚了,只能让他们另谋生路。你爹这才出来参军,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实际上,当初谁也没能想到,咱们这帮臭丘八真能成事。当初当兵,还不就是为了一口吃的。”

“可他毕竟当了洪武大帝。可咱们深知自己没那么大的文化。老夫这一生在朝堂之上都不敢轻易开口涉及政事,因为咱听不懂。”

“可是你爹他是皇上,他不能不懂啊。别人几岁的孩子就开始读书识字了,咱们却只能边打天下边学文化,跟人家差远了。”

“如果不想被那些贪官污吏蒙骗,你爹得付出多少努力?他到如今,都整日困在宫殿里批阅奏折,你以为轻松吗?”

“所以说,你别闹了,好好的。”

徐达不惜拉近和朱楩的关系,又忍不住瞥了眼不远处那对娘俩。

徐妙锦心虚的躲在母亲的身后。

她这点小心思,哪能瞒得住长辈,从她当初胆大包天的跑到宁夏镇去找朱楩,就已经透露出了心中想法了。

徐达叹了口气的说道:“临死之前,我会帮你们把婚事订下,最好在我死前把婚事办妥。”

因为古代对孝道很是看重,如果徐达先死了,徐妙锦就得守丧三年不得出嫁,哪怕家里有她几个哥哥在,也是一样。

果然,徐达确实是在交代后事。

贾氏抹着眼角,当着晚辈们的面,没好意思哭出来。

徐达虽然也有过己任妻妾,可是能在最后续弦贾氏,虽然两人年龄相差很大,也能看出徐达是真的喜欢最后的这位夫人。

何况贾氏还能生下徐妙锦,也可以看出两人是有感情的。

徐妙锦的眼眶也红了,低呼道:“爹,你说什么呢,等陛下派来御医帮您诊断,您只需好生养病就是了。”

徐达倒是洒脱的笑着说道:“陛下早就派人来了,一拨又一拨的。可惜,老天爷想要收人,躲是躲不掉的。”

看来诊断结果不容乐观,徐达的病情已经到了病入膏肓阶段,属于是无力回天了。

别小瞧了背疽,这可不是一个火疖子或者青春痘那么简单,这玩意儿相当于是急性化脓性蜂窝织炎,在古代可以说是不治之症,得了就只能等死。

徐达在年前年后这个冬天,因为病情导致抵抗力低下,没少吃尽苦头。

此时的徐达看起来,比之前要年迈了二十多岁。

让六十二三岁的他,看起来像是八九十岁了。

所谓风烛残年,恐怕就是指这个状态吧?

眼看一家三口悲从中来,徐达还在感叹:“想我徐达戎马一生,虽然也有吃过败仗,但也可以勉强称得上百胜将军了,等到了地下,也不至于被那些先走一步的老弟兄们笑话。若是有幸能遇到伯仁,倒是能跟他喝上几杯。”

这里的伯仁是指常遇春的表字,可不是‘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那个伯仁。

“那啥,徐叔叔,能否容我说几句话?”朱楩抓抓脑袋,自从进来又是被贾氏审视,又是被徐达交代后事的,能不能让他说几句话?

徐达翻了个白眼,没好气的说道:“我堵着你嘴了吗?”

真是不会看气氛。

朱楩不跟徐达一般见识,毕竟他是病人,自己是好人。

“咳咳,”朱楩轻咳一声,说道:“徐叔叔,也不知道你怎么突然当起了说客。我什么时候跟我爹闹了?”

“你别以为我病在家中就不知道消息了,你小子还敢自号圣可汗?你这是打算在草原登基啊?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同朝哪有两个皇帝的说法,”徐达顿时瞪大了眼睛。

贾氏不可思议的看向朱楩,好小子,你是真敢胡来啊。

“我是从宫里出来的,”朱楩低垂眼眸,透露出一个信号:“我爹还打算来年开春让我替他巡视天下来着。”

徐达浑身一震,本来病恹恹的脸上,显露出一抹红润的光泽,眼中也闪过一抹精芒。

徐达可是知道的,朱元璋之前曾对他秘密透露出,想要做两手准备的打算。

其实朱元璋也有六十七八岁了,说句难听的,历史上朱元璋就是在洪武三十一年驾崩的。

诸侯藩王死了叫薨,只有皇帝皇后死了才叫崩。

朱元璋在历史上享年七十一岁,实际上也活不久了。

也不知道是否真有些玄幻色彩,据说老人在天命降临之前,好像能感应到自己的日子一样,有的会提前做好准备,或是提前安排好后事。

徐达在交代后事遗言,朱元璋,又何尝不是在为身后事做预防?

朱元璋是自己试探出朱楩的野心的,也被朱楩所描绘过的远大理想所震撼,更加喜欢朱楩的武力与能力。

所以朱元璋不得不考虑,朱允炆上位,真能打得过这个十八叔吗?

朱楩是一定要造反的,朱元璋在清楚知道这一点的前提下,要么废掉朱楩。

可问题是,这个混账真不怕被贬为庶人,反而大有一副,有本事你把我流放云南啊。

好家伙,送你回家去造反是吧?

至于砍了朱楩。

老朱舍不得,毕竟虎毒不食子嘛。

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唯有亲子情,一步一回顾。

朱元璋在舍不得亲手杀死自己亲子,又知道朱楩一定会造反,加上朱允炆也是一定会削藩,这对叔侄之间已经没有缓和余地等复杂情况下。

他,又能如何?

或许这就是王家的无奈吧?

朱元璋只能做两手准备,一个是继续以朱允炆为储君,等他死后,新君登基,平定国家。

再一个就是以朱楩为国君,可能对国家稳定存在着巨大隐患,可一旦朱楩能一直以强盛的武力与军功继续开疆拓土,把大明江山开拓到远超历朝历代的规模,甚至是比始皇帝还要夸张,不仅仅重新统一中原,而是统一了所谓全世界,世人自然无话可说。

只是之前朱元璋也一直在犹豫,从此刻,徐达才算是真正确定,朱楩在暗中已经有了储君的资格,已经有了夺嫡的资本。

徐达像是回光返照一样激动起来,因为一旦朱楩成了明太宗,到那时,他们徐家可要出一位皇后了。

以木邱的出身和身份,怎么想也不可能当皇后,唯有他徐家的女儿。

到那时,明朝的皇室血脉中,就会流淌着他们徐家的一部分传承。

老徐很激动,把朱楩都吓了一跳,赶紧安抚:“徐叔叔,你可别太激动了。这都还是没谱的事。”

朱楩也知道,代天子巡视天下,而且还是以自己藩王的身份,可不是非比寻常的信号,这可不是普通御史钦差那么简单。

这简直相当于是在给天下人传达一个信号,可想而知一旦朱元璋在朝堂上宣布出来,必然会遭到文武百官的竭力反对。

至少朱允炆的势力阵营,是绝对不会善罢甘休轻易妥协的,想来,到时候会很热闹?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