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大侄子,你还嫩啊225(1 / 2)

第二天早上,早朝上,不出意外的,无数弹劾朱楩的折子如雪花一样飞到了朱元璋的龙案之上。

甚至群臣激愤的,纷纷状告弹劾滇王朱楩。

当然了,只有文臣在发言,而武将们却稳如泰山。

包括站在武将队列前排的朱楩,也一样不当回事。

连徐达都不禁频频侧头,这小子也太心大了吧?

昨天,当国子监发生的乱子传出去时,整个京城有点能力的人都震撼了。

那可是国子监啊,这位爷不但大闹国子监,他还把方孝孺给打了?

按在地上抽啊,你把方孝孺当什么了?

那可是大儒宋濂的弟子,可算是如今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难怪满朝文官都激愤了。

“竖子不为人臣,今日敢鞭挞老师,他日就敢起兵造反啊,”有人高呼道。

朱元璋浑身一震,微眯双眼看了过去。

之前大家吵的还只是朱楩大闹国子监,不但乱了规矩,还动手鞭打方孝孺讲学,确实有违人伦。

这可不是现代学校里的老师观念,古代对老师是很看重的,讲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可不是说说。

所以古代也有门生的关系作为裙带,是党羽集团的重要纽带。

比如朱高炽在做太子监国时,几乎全天下的官员都是他亲自册封,可谓是门生遍天下。

最后连朱棣都开始忌惮这个大儿子了。

甚至不少人戏称,朱高炽是朱棣的监国好太子,而朱棣这个永乐大帝则是这个大儿子的大将军。

朱楩确实做过了。

但是,竟然说他要造反吗?

这是急着要把他搞下去啊?

允炆啊,你就真的这么着急吗?

那发言的官员,正是朱允炆的阵营,是整日围绕太孙集团的人。

此时正是冲锋陷阵,效忠的大好机会。

“朱楩可在,”朱元璋不能再放任下去了,若是继续让他们嚷嚷,也不知道他们会把朱楩污蔑成什么样了。

“儿臣在,”朱楩拱拱手,打了个招呼。

朱元璋眼角抽了抽,这小子竟然全然不当回事?是该说他心大呢?还是他太自信了?

“你怎么说?”朱元璋问道。

这个态度,让很多人都心里犯了嘀咕。

不是直接问罪或者责骂,而是询问?还问他怎么说?

这画风不对啊陛下。

朱楩摊摊手说道:“有什么好说的?那方孝孺虽然是国子监的讲学教授,但是我可是藩王。他们弹劾我说我目无尊长。问题是,本王从第一天就说过了,他方孝孺还不配当我的老师。既然他不是我的老师,也从未对我有施教的恩德,哪里称得上师恩?哪里算得上师生?”

“既然不是师生关系,他方孝孺身为一介布衣白丁,却敢对朝廷的亲王指手画脚,到底是谁毫无尊卑?是谁目无法度?还有这些个朝廷官员。”

朱楩拿手往左侧那边一划拉,直接把所有文官,甚至包括朱允炆都划入了其中,满脸不屑的说道:“张嘴的仁义道德,闭嘴的道德仁义,满肚子里全是特么生意。口口声声讨伐本王?我且问问伱们,从本王回京入朝的第一天,你们可曾向本王请安过?见到本王,可曾有人行礼过?你们还觍着脸弹劾本王?”

“说本王僭越?你们才是僭越吧?”

谁也没有想到,朱楩的反击竟然如此刚猛,直接无视了满朝文臣的弹劾不说,甚至直接要和满朝文臣为敌?

他这是以一己之力状告半个朝臣啊?

一时之间,整个朝堂上下都安静了。

连原本毫无干系的武将集团,此时也都震撼且佩服的看着朱楩。

这位殿下实在是够猛。

连朱元璋都抿着嘴,忍着笑意。

朱楩很聪明,他不去解释当时发生了什么,你们不是说我没有尊卑不为人臣吗?那你们自己呢?

朱楩身为亲王爵位,乃是皇帝以下第二号,他就要利用起来自己的身份地位。

咱们倒要看看,到底是谁没有尊卑。

知道本王是藩王,还敢对本王指手画脚?活腻歪了?

“他们可还说你要造反呢,”朱元璋不嫌事大的,竟然还拱火起来。

文臣集团纷纷抬起头,不敢置信的看着朱元璋。

陛下,您到底是向着谁的?皇太孙可还在咱们这边呢。

向着谁?

你们也不想想刚才在攻击谁,竟然说咱的儿子要造反?

朱元璋也不是看热闹不嫌事大,而是不满这些家伙。

有些事有些话,可不是你们该参与和指手画脚的。

这是咱的家事,那朱楩也是咱的儿子,咱知道他有野心,也知道他甚至想要造反。

可那又如何?咱可以管他教他,何至于轮到你们来逼咱对他削藩?

这就是朱元璋的想法。

还是那句话,朱元璋是小心眼,而且很护短。

其实他早就试探出朱楩的想法与野心了,毕竟是洪武大帝,他的见识和城府,可不是朱楩能比的。

哪怕朱楩是穿越者又如何?现代人未必真比古人聪明多少。

现代人只是比古人多了现代的知识,可是上下五千年积累下来的知识,不也是古人从开创到总结而留下的经验?

而皇帝更是九五之尊,朱元璋又是开国皇帝洪武大帝,就朱楩那点心思,他随便试探一下就猜个八九不离十了。

问题是,朱元璋不想惩治朱楩,那谁想告状都没用。

朱楩也仿佛猜到了什么,顿时耀武扬威起来,撇撇嘴说道:“这帮妄臣,唯恐天下不乱,该杀,该全都拉出去砍头,甚至诛灭九族。”

朱元璋面皮抽了抽,脸色漆黑的瞪着朱楩。

徐达也咧咧嘴,心说不愧是陛下的儿子,你听听那是人话吗?

文官这边更是要被吓死了。

一开口就是大帽子扣下来,还说全都该诛灭九族?

不论是胡惟庸案,还是蓝玉案,再牵连甚广,也不至于牵连到全朝上下吧?

好家伙,你这是想换一批满朝官员不成?

朱允炆第一个就站了出来,高声道:“十八王叔,百官也是为了咱大明的江山社稷而直谏的,难道您还不让他们说话吗?”

朱楩瞪着朱允炆,心说大侄子,你还真是把握不住啊。

朱元璋也暗暗叹了口气。

朱允炆此时站出来,是为百官撑腰,毫无疑问自然会得到百官的拥护。

比如此时满朝文臣都被朱楩得罪了,不论之前是否是太孙党羽,此时都会自动站在朱允炆的身后,同仇敌忾的望着朱楩。

可问题是,百官控诉朱楩的罪名是造反啊,甚至已经和朱楩大闹国子监抽打方孝孺无关了。

这就是政治,政敌之间的交锋很可怕也很阴险,方孝孺这件事只是个引子,百官们的真正目的,是想重提朱楩僭越的事。

之前云南那些事被朱楩和朱元璋三言两语就给糊弄过去了,此时百官大有重提旧事的打算。

而朱允炆此时站出来,就变成他和朱楩的直接对立,而且一旦朱楩输了,很可能是失去一切,有可能会被贬为庶人。

朱楩并不在意,他既不怕被贬,也没把朱允炆放在眼里。

朱元璋暗暗失望的是,自己一直想把朱楩收服给朱允炆,这将是朱允炆最大的助力王牌。

可惜朱允炆却一步步和朱楩走向对立,尤其是这一次的朝上对峙,将会让两人彻底决裂撕破脸皮。

朱元璋明白,再想让朱楩给朱允炆效力,那是不可能的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