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徐妙锦要嫁给李景隆?220(1 / 2)

不知怎么,朱允炆对朱楩可谓是充满了敌意。

就连此等利国利民的大事,他都是先质疑,主打一个不相信。

这也让朱元璋有些眼神复杂的,看向朱允炆。

朱元璋知道,朱允炆心思细腻,且有些深沉。

所以一旦朱允炆开始认为那些藩王叔叔们将来恐为隐患,就会一直惦记着这件事。

也就是说,他想削藩,更不想看到藩王们继续壮大下去。

尤其是朱楩突然带来的土豆这些作物,如果是真的,虽然可以利国利民,同时也会让朱楩名声大噪,到那时朱楩的名望将会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所以朱允炆才会想要阻止和质疑。

可是这却表露出了他的私心,让朱元璋有些不快。

这可是咱老朱家的天下,你不想着怎么去好好打理,反而这就开始内讧了?

再看看朱楩,朱楩无比自信,还要让群臣随便去试验。

不愧是咱的儿子。

朱元璋坐在上面,越看朱楩越是满意。

上马能打仗,安邦立国也不在话下。

下马能治理地方,改土归流就是他想出来的,可以彻底杜绝土司的隐患,稳定国家。

如今又带来了有可能改变全国百姓生活,让天下人吃饱的可能。

他还知道很多连咱都不知道的事情。

天下之外,竟然还有那么辽阔的世界吗?

朱元璋突然有些期待起来,如果不是他已经年迈,真想再次与老兄弟徐达,还有汤和,跨马执鞭,率领大明军队踏平海外。

只可惜他老了,世界已经不是他的舞台。

“够了,”朱元璋突然又意兴阑珊起来,打断了朱楩与朱允炆的对峙,说道:“这件事兹事体大,确实需要来年先弄几块。叫做试验田是吧?”

朱元璋觉得这个词很新奇,但是却又通俗易懂,点了点头说道:“等今年秋收,朕会让云南把云龙县的收成情况送来,以及送来一些种子。等到来年开春,再进行种植试验吧。”

“楩儿,如果此事可行,你可是立下了不世之功啊。到那时,满天下人都得传颂你的好。甚至咱都不知道该如何赏赐伱了。你且说说,你想要什么?咱酌情给你点恩赐。”

这事还没开始,朱元璋就已经要赏赐朱楩了?

不过此时也没有不开眼的跳出来阻挠,就连朱允炆都捏了捏拳头,不再开口。

朱楩心里一动,竟然要给自己赏赐吗?下意识就要脱口而出自己想回云南。

可朱楩马上看到,朱元璋虽然面上带着微笑,可眼神却有警告之意。

你可以试试,你说出来回云南的话,咱会不会答应。

朱元璋可是说了,会酌情考虑,酌情,就代表着不确定性。

“看你犹豫不决的样子,恐怕是还没想好?不如等私下里再说?”朱元璋突然改口了。

他终于想起这小子有多浑了,万一强烈要求回云南,难道还真要放他猛虎归山?

这混账都当面跟自己说要造反了,还能让他回去招兵买马?

朱元璋突然有些黯然神伤的想着,自己还能活几年呢?

自己活着,他都已经如此,若是自己死了,谁还能压得住他?

允炆吗?

真像这小子说的那样,允炆他把持不住的。

“等等啊父皇,不带反悔的。这样,我觉得吧,国子监实在不适合我,不如您就别让我去了呗?”朱楩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虽然昨日去国子监读书的体验还不错,但是那里也是真的压抑啊,和前世大学的体验完全不同。

想要读书,自己买书回家,不也照样可以读吗?

而且朱楩知道老朱的打算,是要把自己丢去国子监,给自己立规矩。

朱楩才不傻,不愿意继续在那里遭罪。

朱元璋笑了,这臭小子,竟然真敢和自己谈条件啊。

徐妙锦你不娶,国子监也不去,那今后咱该用什么理由把你留在京城?

你还屡立奇功,就算想找个理由教训你都不成。

所以说,朱元璋怎么可能答应。

“楩儿,别人就是想去国子监,都没有那个机会。你可倒好,还想不去?可是你小小年纪就去就藩了,又遇到了土司作乱。虽然你立下无数战功,可谓是骁勇无双。但是唯独这性格太过顽劣。所以咱才让你去国子监,磨炼一下你的性子。这件事没得商量。退朝,”朱元璋说着,起身就走。

太监总管站出来,领着群臣高呼万岁恭送。

唯有朱楩站在那里,伸着手喊着:“父皇,咱们再好好商量商量。不如只让我去一个月吧?或者约定一下什么时候让我毕业也好啊。唉,别走啊。”

朱元璋哪里理他,趁着群臣山呼万岁,来了个充耳不闻,头也不回的直接离开了。

朱楩傻眼了。

文武百官们神色复杂的看向朱楩,然后也纷纷离去了。

到最后,就只剩下朱楩一个人站在那里了。

结果还有一个小太监过来赶人:“殿下,陛下说了,您得去国子监上课了,否则就算国子监的讲师教授不敢抽您,陛下也会亲自教训您的。”

朱楩没好气的哼了一声,一甩袖子,转身走了。

好家伙,自己这是立功了吗?怎么还教训他啊?

而当朱楩一路怒气冲冲的出来时,一路上还能听到一些大臣在交谈着,所谈内容都是跟他有关。

无外乎都在讨论那所谓的土豆是否真能达到亩产一千公斤的程度,以及是否是真的。

此时看到朱楩出来了,甚至一些本来对他没有好感的文官,竟然还远远的隔空拱了拱手。

全然没有了之前群臣弹劾朱楩的样子了。

文臣们弹劾朱楩,是觉得他在云南做了很多出格事,太过僭越了。

可如今觉得朱楩今日此举乃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自然值得他们尊敬。

至少许多人还是能明辨是非的。

“十八叔,”朱允炆突然迎面走了过来,表情复杂的,拱手说道:“之前在朝堂上,我也是为了国家社稷才和你争执,还请不要误会。”

现在才来找补吗?

朱楩笑着说道:“不打紧,都是为了咱大明江山嘛,毕竟咱们是一家人,流着一样的血,喝着一样的水嘛。”

什么乱七八糟的,他都要唱出来了。

朱允炆一怔,一家人吗?

可他忍不住回想起四叔有一次说过的话,不意儿乃有今日。

那时候,朱允炆已经被册封为皇太孙了。

也许朱棣当时已经知道,朱元璋曾经问过群臣,自己是否可以被立为储君。

结果最后还是朱允炆当了皇太孙,所以心有不甘吧?

而朱允炆对藩王叔叔们的忌惮,就是因为他明白,自己的叔叔们未必会服气。

尤其是二叔三叔,比四叔还要嚣张跋扈。

他真能压得住这几位嫡子的叔叔吗?

万一他们联合起来赶自己下台怎么办?

所以也不怪朱允炆执意要削藩,你看看朱棣那话吧。

现在朱元璋还活着他都如此了,一旦朱元璋死了呢?

朱楩是因为知道朱允炆和朱棣,无论谁上位都会削藩,所以才不肯坐以待毙。

朱允炆又何尝不是察觉到藩王叔叔们带来的威胁,才想要削藩?

但是朱允炆没想到的是,朱楩会说出他们是一家人。

“一样的血吗?”朱允炆呆了一下。

而朱楩这边,则是在前面看到了徐达。

也不知怎么,朱楩对徐达有着莫名的亲切感,不光是对徐达的为人与那些功绩的敬重,也可能是觉得这老头儿挺有意思?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