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朱楩的农业发展159(1 / 2)

自从被洪武大帝吓唬了一顿之后,木初回去时,浑身都要虚脱了,只觉得哪怕面对思伦发的几十万大军,恐怕都比这要轻松。

木初也是真怕了,于是第二天早朝就赶紧上朝朝贡,准备朝贡之后就尽快回去。

还是自己家轻松自在啊。

没想到的是,木初不但被朱元璋亲自册封了丽江土知府,还额外被册封了中顺大夫,相当于正四品。

从朝堂上下来以后,木初就赶紧回到驿馆收拾东西,要和一众随从快点离开这龙潭虎穴。

同时沐春这边也开始行动起来,两伙人刚好可以凑个伴。

而在沐春准备离开京师时,朱允炆还派人前来相送了一番。

可惜朱允炆现在作为皇太孙,事务繁忙,脱不开身,不能亲自相送。

沐春可不敢有任何意见。

于是沐春与木初来京师应天走了一遭后,终于踏上回返云南的路程。

而此时已经是洪武二十五年的十月末了。

再看云南。

从十月份开始,云南就进入了秋收的忙季。

朱楩最近也很忙,可不是忙着和木邱造小孩儿啊,那是晚上的娱乐运动。

白天的时候,朱楩还是很正经的。

比如现在。

虽然朱楩出不了城,主要是他不想再引起朱元璋的猜忌,于是索性连大理城都不出了,有时候一连半个月都宅在王府内。

反正他正好可以修炼练气决,倒也不算苦闷。

而今天,在王府偏殿之中,朱楩正在接见居里屋。

“殿下,这是今年的收成,”居里屋一脸激动兴奋的,指着身边堆放着一大堆的粮食。

那些就是朱楩交给居里屋一族负责的种子。

一连两季,足足一年时间,朱楩才算是确认了这次的农业开发实验。

毕竟这些种子都是直接从系统商店中购买的,也是后世现代经过无数次实验培育出来的,朱楩也担心这个时代能否适应。

还好的是,不论是杂交水稻,还是玉米等作物,都成功熬过了第一季度,并且以第一季度的收成作为第二季的种子,也成功完成了第二季的丰收。

这就代表着,朱楩的试验田计划成功了。

这些种子不但可以在大明时代种植,而且连种子也能培育,这就不需要朱楩不断从系统中买种子了。

简单来说就是,这些种子,已经可以正式面向整个大明了。

朱楩也有些激动,如今的粮食收成既单一,又量少,才导致明朝许多百姓都穷困潦倒,很多都吃不饱饭。

一旦这些高产且丰富的农作物推广开来,适合水田的就种杂交水稻,适合旱田的可以种玉米,甚至连贫瘠的土地都可以种地瓜和土豆。

相信大明百姓很快就能五谷丰登。

而大明百姓富足了,朝廷也会迅速壮大起来。

想到这里,朱楩对外面喊道:“王福,去把李知府喊来,就说有重要的事。”

门外立刻传来王福的声音:“是。”

堂堂指挥使,如今却已经俨然一副王府大管家的做派了。

没办法,这最近一年的时间里,云南都很平静,朱楩也老实了下来,连朱楩都无事可做,何况是他。

不多时,大理知府李叔然就被请到王府了。

“殿下,今年可是大丰收啊,”李叔然一进来就无比喜悦的宣布了好消息。

大理城周边的秋收已经结束了,经过一番清点计算,今年可谓是大丰收。

朱楩笑着点点头,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让李叔然看看堆放在偏殿当中的那些农作物。

李叔然一愣,殿下好像并没有太开心?

接着李叔然打开那些袋子,然后一脸茫然。

“这是啥?”李叔然拿起一块‘土疙瘩’。

“那是土豆,”朱楩说道。

土豆?果然是土疙瘩吗?

“这个呢?红土豆?”李叔然又拿起一块相似的土疙瘩。

“那叫番薯,也叫地瓜,”朱楩介绍道。

果然还是土疙瘩?

“这有什么用?”李叔然问道。

土豆地瓜都是舶来品,有的甚至是明朝中期才传入的,此时自然没人认识。

还有那玉米,更让李叔然惊诧。

“这是什么米?好似黄金,难道是珍珠米?”李叔然惊叹的捧起一把玉米来。

朱楩好笑的摇摇头,又对李叔然说道:“你再看看那袋子米。”

结果反倒是杂交水稻的大米让李叔然不感兴趣了。

朱楩叹了口气:“李大人啊李大人,其实这杂交水稻才是重中之重。如今的稻米最多亩产两石到三石,那已经算是丰收了。我说的没错吧?”

李叔然愕然的点点头,比如今年的丰收,两季当中都有许多田地亩产到了三石,才让他无比喜悦。

可殿下看起来怎么如此平淡?

又听朱楩指指那些稻米,说道:“而这里足有十石,却是一亩地的产出。”

“嘶。”

李叔然倒吸一口凉气,亩产十石?殿下,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

亩产三石已经是丰收,亩产四石足以成为奇迹。

你却说亩产十石?

“殿下,您老实跟老臣交代,您是不是要造反啊?”李叔然突然一脸冷漠的看着朱楩,竟然看出朱楩早有反心?

朱楩也吓了一跳,你忠厚老实的李大人竟然也懂得夜观天象不成?难道被他看出来了?

又听李叔然说道:“亩产十石,难不成一禾九穗不成?殿下,您难道是汉武帝不成?”

一禾九穗,据说汉武帝出生时,就有这种异象。

而李叔然显然是误会了,以为朱楩这是要搞事。

伱想啊,亩产十石,已经是亩产三石的多少倍?亩产三石都是丰收了,你这得一禾九穗才行啊。

殿下,你这是要造反啊。

朝廷已经公开皇储为皇太孙了,就算你再不甘心,也得认。

“胡说八道什么呢,”朱楩感到好笑,如今朱元璋还没死呢,自己不着急造反,别着急,先等老朱死了再说。

朱楩起身来到李叔然面前,然后伸手捧起一把稻米,说道:“你先看看这米和普通稻米有何区别。”

李叔然皱了皱眉,忽然发现,这些稻米比寻常稻米要颗粒更大许多。

朱楩继续说道:“其实这是居里屋他们发现的新稻种所种出来的,因为以前他们一族藏在深山老林,所以外面的人才不知道。”

“还有这玉米,土豆和地瓜,也都是高产作物,一旦全面推广开来,这才是真正的大丰收。”

朱楩把功劳全都推给了居里屋,显然是早有打算,用居里屋一族曾经住在深山老林为借口,解释为何之前没人发现这些稻种。

反正别人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只能由他胡说八道。

居里屋低着头暗暗偷笑,殿下啊殿下,我们当初要是有土地种粮食,还是这么高产的粮食,我们何必铤而走险去夜袭云龙县,还差点被您给灭族啊?

想到这里,居里屋又很是感叹,心知一旦殿下真要把这些农作物推广到全云南,到那时,所有人都能吃饱肚子了。

亩产十石啊,就算拿出三石交税,每家每户也有七石口粮。

光是这七石口粮,都足够一家吃一个季度了。

而且居里屋尝过土豆地瓜,尤其是地瓜,甘甜绵软,简直就像是传说中的甜品糕点。

还有那玉米,按殿下的说法可以烤着吃,可以煮着吃,甚至还能做什么爆米花。

那是啥玩意儿?

“殿下,您说的是真的吗?”李叔然震惊的望着朱楩,想从他的表情上寻找出蛛丝马迹,很想知道,朱楩是不是在开玩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