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回忆以前去李时阳家做客——见到李时阳家人(2 / 2)

很快,李时阳爸爸骑着电动车回来了,停好电动车到客厅来,“你们先喝水,我去厨房看看饭好了没。”

没多久,李时阳爸爸来客厅叫吃饭。

来到厨房,厨房里正对着门靠对面墙有一张大面板,又厚又大,城里的菜板都是小小的一个,这里农村因为要做面食,所以面板都很大,大概有1米宽1.5米长,5cm左右厚的木材面板。在这种面板上,早上做馒头花卷包子,晌午用长擀面棒做面条,有两条擀面杖,短的有50cm比较粗,还有一根长擀面杖,有1米多长,又长又细。短的粗擀面杖是面团还没有擀开比较厚的时候,用短的粗擀面杖用力擀压,把厚面团擀得摊开,然后用长的细擀面杖把摊开的面团一次一次擀到又薄又大,能铺满整个大面板。

大面板里面靠墙是两层的调料架,上面放了各种调料罐等。

大面板的左边靠墙是锅台,靠灶口是一口大锅,这个大锅是用来蒸馒头煮面条等。靠里是一个稍微小一点的锅,是用来炒菜的,这个小锅锅台正面也有一个灶口。如果不炒菜这口小锅里就会加上水,大锅灶下有火,小锅也会有热度,虽不能炒菜,烧些热水洗脸、洗锅都挺好的。

李时阳家有那么多树,能捡一些树枝劈柴烧,平时做饭就是买的煤和木柴间插着用。

厨房地是红砖头铺地,其他房间地都是大瓷砖地。厨房之所以用红砖头铺地而不是用瓷砖铺地,一方面就是因为烧煤烧柴,火星什么的溅到地上怕把瓷砖烧炸了,并且瓷砖稍微脏一点点就非常明显,烧煤烧柴的厨房不比城里那种用煤气灶厨房,多少都会有土啊尘的,一般做完饭扫一次地就差不多了,如果是瓷砖的看起来就会很脏。另一方面,厨房总会用水,地上时常会滴到水,瓷砖不如红砖地防滑,尤其北方的冬天,尤其夜里早上冻得滴水成冰,大早上厨房还没有开火,水滴在瓷砖上,就是冰溜子,在厨房就像走在溜冰场里,时刻要防着滑到摔伤。

厨房南边靠墙有一个条桌,上面放了好几个大陶瓷罐,有的是装面粉,有的大米,有的装黄米...每个陶瓷罐上面都有一个粗高粱杆做的盖板,用粗高粱杆做的盖板一般是不能卷曲的,用细的高粱杆既可以做出不能卷曲的也可以做成能卷起来的,区别在穿高粱杆的线是松还是紧。

高粱盖板上面还可以放馒头花卷等。

条桌东边有一个大缸,这个大缸是冬天用来腌咸菜的,现在里面是空的。

靠近大缸的条桌下面有一个小缸,里面是过年前买的猪肉,用猪油腌的猪肉。以前人口多的人家大多会养猪,年底杀一头猪,除了送亲友一些和过年及正月里吃的肉,剩下不会拿去卖的,会全部用猪油做成腌肉,差不多够一家吃到年底杀新猪。现在大家平时也会买一些新鲜肉吃,过年腌猪肉就不用腌制那么多了。

厨房正中间摆放了一张圆形折叠桌,周围摆好了折叠凳子。

饭桌上,正中间有一个汤盆,里面是炖的一只鸡和鸡汤,这鸡是他们自己养的。其他菜有一盘凉拌牛肉,一盘青椒炒肉(不是腌肉是新买的新鲜肉),一盘炒鸡蛋、一盘白菜炒粉条、一盘香葱炒豆腐、一盘凉拌拍黄瓜。还有一盘白馒头,李时阳妈妈蒸的馒头在村里都是能叫上好的,饱满松软宣和。

一大瓶果汁饮料,李时阳拧开瓶盖给每人的玻璃杯中倒上饮料。李时阳妈妈用汤盆里的汤勺给每人盛了半碗鸡汤和鸡肉,他们平时吃饭都是用的大碗,不像南方吃米饭多用小饭碗。

李时阳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不停招呼着张婷婷吃菜。

张婷婷觉得菜都很可口,尤其喜欢炒粉条。

吃完饭,李时阳奶奶和妈妈开始收拾碗筷,张婷婷也站起来帮忙。

四个长辈都不让张婷婷帮忙。

李时阳奶奶把盘子从张婷婷手中接走:“你跟他爷爷,时阳他们去客厅坐吧,这点碗筷很快洗完了。”

李时阳妈:“或者让时阳带你去房子周围转转。不过今天路上累了一天了,你们这次回来还有好几天呢,也可以明天再出去转,要不就去时阳房间看看,休息一下。”

张婷婷:“嗯,那我去时阳房间看看吧。”

李时阳带张婷婷进了自己的房间。

房间紧贴南墙和西墙之间有一个炕,炕由西到东有2米长,由北到南宽1.5米。炕上铺了好几层,最下面是炕席,炕席上面是毛毡,一般是黑色或白色,如果褥子之间铺在炕席上,万一烧炕烧过了太烫,即便褥子不烫出明火,也会被烫得黑锅底一样,时间一长褥子被烫的地方用手一碰就碎成渣渣了,所以褥子下面要垫毛毡,毛毡既可以传热,又耐热不会烫坏,还能隔凉。有时烧了炕,烧的烧材少了,不够热到天亮,天快亮的时候炕就凉了,如果褥子直接铺在炕席上,炕一般不是水泥的石板条就是瓷实的土培条,凉或冷的时候就跟睡在石头上一样冰得瘆人,有毛毡就可以隔绝大部分凉气。

毛毡上面,会再铺一层类似电热毯那种毯子,但里面没有电热毯那些电热丝,毯子上面夏天铺薄褥子,冬天铺厚褥子。褥子基本都是自己买布料、买棉花,自己家缝制的。褥子上面就是床单了。

床单是全棉的国民床单,粉红色底子,中间是硕大的一大团牡丹花,四周是小团的牡丹花。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