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枚卜阁臣与三朝要典49(2 / 2)

于是钱龙锡、李标、来宗道、杨景辰、周道登、刘鸿训、韩爌俱升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协同大学士黄立极办事。

对于新入阁的这些人是什么情况,朱由检心知肚明,其实也是无奈之举,现在他想要的人除了李之藻因为传唤得早来了之外,剩下的基本上要么没来,要么在路上,什么时候能到还不清楚。

新充任的内阁没起到什么作用,黄立极变得谨小慎微,估计觉得皇帝会换他,所以大事小情全堆给朱由检,朱由检觉得内阁扩充之后自己的工作反而增多了,按照原本的历史进程,月底黄立极会致仕,老阁臣也都会在明年年初跟着一一致仕,然后在钦定逆案中被追责。

朱由检并不想把黄立极赶走,这人能力肯定有,就看怎么用他,还有李国普,绝对是内阁的调和剂,把他们赶走了,将来东林掌权谁来制衡,不由得朱由检对黄立极有些怒其不争。

想归想,日子还得过,朱由检的日常还是以批阅奏折为主,批着批着朱由检看到一个题本,陷入沉思。题本是大兴知县饶可久上的,他在题本里为杨涟鸣不平,用意是为其平反,这不重要,重要得是饶可久提议修改《三朝要典》,这就让朱由检不好处理了。

朱由检对今天当值的徐时泰说道:“三锡,去将三朝要典取来,朕要读一读。”

徐时泰登时心中警觉,《三朝要典》是魏忠贤为打击东林党,编撰的一部史料,这里面问题很大,皇帝怎么会突然看这部书呢?他疑惑地问道:“陛下,这《三朝要典》是魏党主持编纂,中间多有不实之处……”

朱由检皱了一下眉,“你说说,哪里不实?”

徐时泰心中一横说道:“陛下,在《三朝要典》中,梃击案的罪首被定为王之寀、何士晋,红丸案则以孙慎行、张向达、薛文周、张慎言、周希令、沈惟炳为元凶,移宫案又归罪于杨涟、左光斗、惠世扬、周朝瑞、高攀龙,并捏造了不少“事实”来诬陷他们,此并非史实,臣请陛下莫要读此书。”

朱由检眉头皱的更紧了,“朕知道了,朕也是亲历者,想看看《三朝要典》是怎么写的。”

徐时泰犹豫片刻,最终稿还是去取了《三朝要典》的文稿来。

朱由检拿起一页一页地读起来。《三朝要典》抛开其他不说,从文采上算得上一部史学巨著,中国史学就是从这部书开始,专门著史书来进行党争,也算开中国政治斗争的先河了。当年的是非曲直早已淹没在时间长河中了,朱由检无意深究,现在最重要的是如何利用好这本《三朝要典》,不能毁禁,至于保留这部书,最终导致的后果只能后人去评说。

如果说《三朝要典》完全胡编乱造,那真是冤枉了这本书,《三朝要典》是需要跟《光宗实录》相印证的,在修订《光宗实录》过程中,首辅叶向高已经剔除了大量的弹劾奏章,这也使得《光宗实录》是一部少有党争的史实记录,也正因此,《光宗实录》在后来被改来改去,最后沦为党争工具,《三朝要典》也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它是在《光宗实录》基础上将各种攻讦、弹劾奏章放在文章当中,虽不一定就是歪曲事实,但倾向性是很明显的。

朱由检考虑得是平衡整个朝局,现在十一位内阁辅臣,龙蛇混杂,现阶段就是一盘乱局,需要一个磨盘不断将将朝臣们放在里面磨,去芜存菁,斗而不破,《三朝要典》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将来三五年内,让朝臣们的战场从政事上转移到《三朝要典》的修订上来。

朱由检打定了主意,对徐时泰说道:“三锡,你觉得《三朝要典》有没有必要重新修订?”

徐时泰几乎是下意识地说道:“陛下,臣以为有必要。”

朱由检微微点了下头,这差不多是朝中大多数非阉党系官员的诉求,这倒是个好引子。

朱由检是用两天的时间才把《三朝要典》粗略地看了一遍,看过之后没有任何表示,皇帝没表示可不代表着朝臣们不知道这个消息,这些人的消息之灵通,朱由检也无可奈何,于是最近批阅的奏折里,东林一系纷纷要求重新修订《三朝要典》,当然也有要求毁禁的,阉党一系纷纷上疏反对重修,上次早朝几乎没干别的事儿,就在那吵架了。

对此朱由检懒得理会,如看戏一般端坐在丹墀上,对下面的争斗无动于衷。

现在朱由检心中盘算着另外一件事儿,如何使用监军这项武器,大明现在的监军都是太监,这些人不懂军事,贪得无厌,放出去当监军积极效果几乎没有,负面影响车载斗量,所以必须替换,但用谁替换这就成了最大的问题。朱由检可从来没觉得应该取消监军,反而觉得如果文官掌兵权,应该加强监军的权力,文官一样,几乎没几个知兵的,在庞大的文官群体中出现能打的,那属于凤毛麟角,所以未来的风气一定要转变过来,但现在京营和边军都在兵部控制之下,朱由检能做得有限,他相信,自己只要敢把兵权从文官手里剥夺,这些文官一定会想到各种办法让他落水,吃错东西什么的……

所以朱由检决定反其道而行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