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吴养春案44(1 / 2)

吴养春的案子难查吗?一点都不难,毕竟很多事实都是捏造的,所以办案人员想翻案也是很容易。

朱由检在过去做信王的时候,没少在邸报上看到吴养春的大名,原本是个商人分家产的小案子,最后变成了轰动全国的大案要案,其实无非魏忠贤想通过这个案子来攀诬东林党。

大理寺右少卿蒋士聪轻咳一声,上前说道:“启禀陛下,吴养春案已查明,臣以为应对处置此案的许显纯、田尔耕以及播弄是非的吴家家奴吴荣处以极刑,对激起民变的免职官员吕下问追责,魏党要员李鲁生、许志吉等戍边。吴养春等家族被非法罚没的财产予以返还。臣请将此案本末详细汇报。”

朱由检点头示意他讲。

随着案情讲述,朝中众臣终于明白了吴养春——黄山大狱案,以及徽州民变的真实情况。

歙县商贾吴养春,字百昌,歙县溪南村人。祖辈从事盐业、木材、典当业,因经营有方,遂成巨富。吴养春靠祖上经营盐业和木业起家,到了吴养春父亲一辈分成五支。吴养春这一支占有黄山地二千四百亩。嘉靖、万历年间,倭寇犯境,吴养春祖、父及吴养春本人先后资助“边饷”计白银五十余万两。万历皇帝特赐吴养春父为“徽仕郎光禄署正”,吴养春、吴养京、吴养都、吴继志、吴希元等兄弟也同时被受殊荣。可吴家两次捐纳耀富的行为却为后面埋下了祸端。

造成这场冤案的直接原因是两场胞亲财产纷争和宗事纠葛。神宗万历年间,吴养春就因山场权属问题与其弟吴养泽不和,并为此构讼。祖产析产时,吴养春分得了两千四百亩黄山山场地和淮扬、天津、仁和等处的盐务。其弟吴养泽不甘心这些黄山山场地让吴养春一人独占,因此对簿公堂。万历四十四年,巡按直隶监察御史骆骎曾以吴家隐报黄山官税为由,拟将黄山山场地的一半没收入官,但上奏皇帝的题本一直留中未发,给此案反复留下隐患。不久,吴养泽去世,家仆吴荣起了黑心,不仅私吞了主人家产,还霸占主人妾室。

对于恪守伦理规序的徽州宗族来说,这种大逆不道给吴氏宗族带来奇耻大辱。吴养春便告到县衙,要求将吴荣置之重典。然而,吴荣贿赂衙役,获释出狱,并潜逃于外。

另一个导致冤案的原因便是吴养春与族人吴孔嘉的恩怨。在吴氏宗族议事的一次聚会上,吴养春的族弟吴孔嘉的父亲与吴养春意见不合,吵了一架,发生这件事后,吴孔嘉的父亲没多久就死了。当时吴孔嘉正在参加会试,没在家也不知道详情。

天启五年,吴孔嘉金榜题名,考取一甲探花,授翰林院编修。翌年,即参与编修《三朝要典》,由此追随魏忠贤,拜其为义父。

就在吴孔嘉金榜题名之时,烧毁近三十年的三大殿重建工程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九月,时任刑科给事中的霍维华提议采取黄山木材,供殿工使用。吴养春听说这个消息唯恐危及自家木业而忐忑不安,吩咐家人吴文节持亲笔书信一封,赶赴京师疏通关节。吴文节带着三万银两到京城四处打点,找到程梦庚。程梦庚是监生,在京师熟人较多,竟通融到内阁首辅冯铨府中。

其间,吴文节拜访吴孔嘉时遇见逃匿在此的吴荣,震怒之下要擒拿吴荣见官,但碍于吴孔嘉情面作罢。惊恐不已的吴荣当晚便编造出吴孔嘉父亲是被吴养春用砚台砸死的谎言,吴孔嘉对吴养春大恨。翌日,吴孔嘉诉求魏忠贤,恳请其为己作主。此正中魏忠贤下怀,他早就垂涎于徽州巨商的财富,伺机寻找机会,当黄山旧案一提,自然欲穷治其狱,乘机搜括。

闰六月初一日,魏忠贤具疏题奏,捏造了吴养春霸占林地、违背圣旨、盗卖木植并私设书院“巧立名色”,“招聚朋党”,谋死亲弟及子嗣,“希图鲸吞”家财。天启皇帝闻报大怒,御批传旨:“君抗旨,久霸山场,……其未获吴养春、吴用誉、吴邦宰、汪时胤、吴继序、吴逢元、方中凡、吴继武,着锦衣卫当差的官军前去,与抚按提擎,扭解来京,一并究问。所有卖木赃银数多,并著抚按严拿家属,经官人等监候,追赃解进,以助大工。”

吴养春自知凶多吉少,为活命设法疏通,卖数万金通过锦衣卫千户王蒞民至田尔耕家求情。

但面对魏忠贤党羽“山场木植银三十余万两,外有赃银六十余万两”的巨额敲诈,区区数万两根本难入掌管锦衣卫的左都督子田尔耕眼中,吴养春一行八人锒铛入狱,吴养春父子等五人经不住严刑拷打,毙命于诏狱,消息传到徽州,吴养春母、妻、女相继自杀身亡。最终,吴养春“赀尽而命亦尽,人亡而家愈破”。

吴养春家破人亡后,魏忠贤党羽吕下问等至徽州“追赃”,其株连勒索,严刑催逼,趁机搜刮邑殷实之户。徽州知府石万程因不愿助纣为虐又愧疚无法担当护民之责,请求辞官,在候旨不下情形下,毅然辞官带发出家。

强行摊卖吴养春黄山地亩中,一位名叫吴献吉的商人,被摊购价值一万余两白银的山地,无力承购,被迫逃亡。

天启七年二月三十日,钦差捕快及两名捕丁前往吴献吉在岩寺一亲戚家“追赃”,不巧家中无人,便破门而入邻居家敲诈,邻家妇人惊呼救命。来自歙县、岩寺万余民众闻讯赶来,愤怒不已的民众将私闯独居妇人家施暴的两名捕丁打死毁尸。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