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高人?(2 / 2)

朱由检比划道:“就是那种能高来高去,好似唐传奇里面的高手,他们不都会武艺,能飞檐走壁,千里取人项上人头那种。”

田弘遇听了哭笑不得,以为朱由检是看话本当真了,当下回答道:“禀千岁,那些都是话本里胡编乱造的,千岁千万别当真,某走南闯北几十年还真没见过这样的人。”

朱由检并不气馁,“那也未必,比如说武当少林,这个你总该听说过吧?”

田弘遇说道:“这武当少林倒是有的,某倒也认识些曾在少林学艺的弟子,不过那些人也就是舞弄枪棒,会些拳脚,比寻常人厉害些,也未见得有多厉害。”

朱由检又问道:“不都说天下武功出少林,还有少林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典故。”

所谓天下武功出少林,十三棍僧救唐王什么的,田弘遇、杨真和徐应元真都没听说过,三人互相看了眼,然后都摇了摇头,田弘遇问道:“殿下说这些事从哪本书上看来的?”

这回轮到朱由检尴尬了,总不能说小时候看武侠小说,听评书知道的吧,只得打马虎眼说道:“孤小时候看杂书太多,也忘了是哪本书上写的了,只是依稀记得有这么个说法罢了。”

三人也不以为意,这时杨真却开口了,“下官在三千营倒是有位朋友,听他说起,少年时曾请少林武僧教授过武艺,使得一手好棍法,虽武艺比下官强,但也强得有限。”

田弘遇说道:“某听友人说过,少林的武艺源自南北朝时期,那时多有军将败北,跑到少林托庇为僧,后来就把武艺留在少林了,五代时也是如此,那少林寺喜欢收留武人,所以寺中有些家传武学并不奇怪,想来都是战场厮杀的功夫,也不知道那些和尚学来作甚。”

朱由检犹自不气馁,继续问道:“那武当山的张三丰呢?”

田弘遇说道:“那三丰道人在民间的名头极响,倒是听说是个异人,功夫了得,连本朝太祖都曾派人寻找,最终也没找到,依某看,江湖传言算不得数,想是那三丰道人躲着太祖,怕到了太祖面前没有真功夫,要知道太祖可是会杀人的。”

杨真也道:“千岁别太把这些坊间传闻,话本评词当回事儿,那都是编故事蒙骗他人钱财的,若是真有这样高人,只怕京城都不安全,下官也是小时候听祖父说起,有种内家功夫,能让人全身气劲收放自如,练到高深也能窜高蹦低的,但是能敌十人就是个中翘楚,断没有百人敌,千人敌的本领。”

朱由检不由失望起来,“这么说还得从马步功夫练起?”

田弘遇已经猜到朱由检估计着是想学些高深功夫,但怎奈自身武艺平平,打一两个寻常百姓倒还罢了,真上战场,估计就是逃命的份。当下说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千岁万金之躯,学那些军中糙汉的本事作何,又不能上阵杀敌,没得用处。”

朱由检不服气道:“怎没用处,太祖、成祖都是马上皇帝,征战沙场,武宗皇帝也能远征漠北,还能手刃鞑子,学了武艺纵然不能上阵杀敌,强身健体也是好的。”

田弘遇自身本事平平,不敢多说。杨真却接口道:“殿下正值年少,学些基本功夫倒也是好的,确实能强身健骨。”

田弘遇鄙夷地看了一眼杨真,他知道杨真是信王府的侍卫统领,却也把杨真当成了个幸进的。

徐应元心中却想信王虽已大婚,但年龄上总归是个孩子,喜欢舞枪弄棒倒也无可厚非,就是怕他伤到自己。当下向杨真说道:“杨统领,千岁锻炼下筋骨咱家倒也不反对,但你要知道千岁爷可是万金之身,断不能有了闪失,否则你吃罪不起。”

一句话把杨真心里说得咯噔一下,早上满心觉得收下信王这个徒弟,脸上特别有面子,却把这茬给忘了,信王殿下真有个什么闪失,自己吃饭的家伙可就保不住了。

朱由检却不以为意,“练功夫嘛,总要摸爬滚打,否则怎么学来真本事,若是学些花架子,学来又有什么用。杨真你也别害怕,好好教孤,孤定不会亏待你。”

杨真思忖再三说道:“千岁,不知每日卯时三刻开始习武如何?”

朱由检一想,早上五点四十五,还真够早的,不过正像他刚才说的,不想吃苦,哪里能学来真东西,而且他早就计划好了,真想挽救大明,恐怕自己也得当个马上皇帝,真要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那还不如现在就躺平,至少十七年应该还没问题,大不了再跑去南京苟上几年,没准还能活到寿终正寝,不过那样有意义吗?

于是朱由检斩钉截铁地回答:“没问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