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姑臧遇到了难题28(1 / 2)

““河渭漕挽”之策与大汉初欺“都关中”。汉五年(公元前202年)时,“天下大定,高祖都洛阳,诸侯皆臣属”,正在准备着将都城建设于此;然而,未有声名的齐人娄敬却有着与众不同的看法,极力向高祖谏言,意图劝说刘邦改“都关中”。

然而,在刘邦身边的“左右大臣皆山东人,多勤上都洛阳”,众臣都认为“洛阳东有成皋,西有崤、黾,倍河,向伊洛,其固亦足恃”,仍坚持要在洛阳建都的想法。这时,谋士张良的建议显得尤为重要:在他看来,“洛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且“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而“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兼顾“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完全能够做到“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

据此优势,倘若“诸侯安定”,可以“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积攒充足的物质财富;或遇“诸侯有变”,则能“顺流而下,足以委输”,直接将兵马、钱粮送抵战场前线;故“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经此一番权衡,使刘邦本人改变了最初想法,遂有“即日驾,西都关中”。”

李勖说了一大段,刘邦择都改洛阳而定长安原因。

“迁都姑臧西有酒泉、张掖两郡补给,南有金城郡乐都滋养、东有北地郡、安定郡黄河沿岸沃野千里大平原。

姑臧是西出凉州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东南西三路的枢纽。水草丰足,可以满足姑臧城中部分百姓所需。最重要的是北部是大沙漠,不仅是天然屏障,更有巨大湖泊潴野泽(青土湖),这才是巨大宝藏。

定都姑臧已成定局,一些敦煌酒泉豪门望族要顾全大局。酒泉福禄城容不下数十万人的,西域南疆一两年将会纳入西凉版图。我们最大敌人是魏国和柔然,刘宋不过偏安一隅远离我们都小朝廷而已。

诸位爱卿,你们觉得大汉五千万人强,还是一百七十多万的西凉帝国强。

大汉朝廷拿不走的草原,我们西凉帝国凭什么可以轻松去拿。据我所知,拓跋焘在北地郡三县埋伏了两万精兵。”

如今朝堂之上,西凉派半数官吏对于迁都还是耿耿于怀的。军政官吏衙门,豪门望族商贾富户都走了,房价土地价格大跌。毕竟他们在酒泉郡置办的土地房产缩水,又要在姑臧重新置办。处理不好就会变成北魏的六镇造反,难以收拾。

北凉派如同大城市看不上西凉派乡巴佬一样,觉得他们才是正统贵族。上行下效,就连姑臧普通百姓都是如此,看不上西凉从酒泉敦煌迁来的百姓。

李勖迁都之前把北凉王室部族和西宛城迁走了十二万,从酒泉敦煌迁来官吏豪门望族商贾百姓十五万人。

姑臧城人口三十一万人,西凉派和北凉派人口大致各半。北凉派以为西凉派除了当官豪门商贾以外的,其他百姓都是穷得揭不开锅。

但是恰恰相反,三千新派技工收入。就是县令的五分之一、四分之一、三分之一、二分之一。

这妥妥的一批高收入人群,一人带动一家五口,就是一万五千人达到中家以上收入。

并且新派技工人才越来越多。

还有一大批铁矿、钢铁厂、煤矿、油田、炼油、修路一批管理层点的家属。

重大军功授爵士卒,以及立功的士卒也是高收入人群。

还有一大批期民、股民新贵随着西凉崛起,经济一路上涨,也跟着捞了不少钱财。

总之能迁来国都姑臧,非富即贵、要吗就是朝中郡中有人。李勖挑选一大批,自然也给自己朝中大臣和官吏带一些人自己人名额。

“皇上声明,自古姑臧乃凉州军政中心。除了北部不足以外,东南西三面发展确实极佳,是军事商道咽喉要道。

定都姑臧是西凉帝国由弱变强的重要转折。我皇圣明,西凉帝国万岁。”

每一次朝堂之上右丞相宋繇总结,基本就等于大事已定。大家看着右丞相跟皇上意见相合,多说就无意了。

李勖让大臣散朝,留下了工部尚书张显、工部侍郎彭远、兵部尚书李密、户部尚书苏泽于。

“工部尚书张显,你派人从黄河修渠到潴野泽(青土湖)。建漕运从龙耆、临羌、安夷、破羌、允吾、金城、榆中、鹯阴、中卫(新增建)派人勘察疏浚,建立河道码头。

兵部尚书李密,在黄河水运沿途码头渡口设立水驿,加大水兵训练,保护我们的水上运输通道。

工部侍郎彭远,负责提供修建渠道疏浚治理黄河需要的大型工程机械。

户部尚书苏泽于提供财力人力支持。”

李勖决定提前启动黄河水路运输,因为国都姑臧城人口达到三十一万。表面看多出三万,比之前消耗不大。但是北凉时期的姑臧城粮食不足,穷苦的百姓有三分之一已经习惯一日两顿。

西凉帝国迁都姑臧以后,依然实行粮食、食盐,粮票制、盐票制度。这可是牺牲了西凉帝国农民的利益,防止魏国的百姓占便宜。

粮食和盐的补贴,顿时改善了姑臧一部分穷苦百姓拮据日子,姑臧北凉遗民也放开的吃了,粮食消耗顿时提高不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