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捌拾叁回:乔装打扮诱鞑子,釜底抽薪逼三桂(下)84(1 / 2)

却说朱棣等人出了威远堡之后,不消两个时辰便抵达了八里堡一里多之外。

朱棣当即便让三千营将士就地整顿,不再向前,又让吴三桂手书一封,送到了清军营寨之中去。

是时,多尔衮在大帐之内,看着手中的书信欣喜异常,连连说道:“大清胜矣!大清胜矣!”

站在多尔衮身旁的多泽、阿济格等人则是面面相觑,不知这九哥为何高兴成了这个样子。

而诸如洪承畴、祖大寿等辈,却是恍然大悟,如今天下,除却吴三桂等人投降,恐怕再也没有能让多尔衮高兴成这个样子的事了吧。

祖大寿当即上前一步,问道:“敢问摄政王,可是三桂来信?”

祖大寿作为吴三桂亲舅舅,早在皇太极期间便亲笔一封,劝降吴三桂,道:宁锦间隔,不相通问者岁余矣。春时松山、锦州相继失陷,以为老身必死无疑。不期大清皇帝天纵仁圣,不但不加诛戮,反蒙加恩厚养。我祖氏一门以及亲戚属员,皆霑渥泽。而洪总督、朱粮厅辈亦叨遇优隆。自至沈陽以来,解衣推食,仆从田庐,无所不备,我已得其所矣,奉贤甥勿以为虑,但未知故乡光景何如耳。以愚意度之,各镇集兵来援辽左,未一月而四城失陷,全军覆没,人事如此,天意可知。贤甥当世豪杰,岂智不及此耶?再观大清规模形势,将来必成大事。际此延揽之会,正豪杰择主之时,若率城来归,定有分茅裂土之封,功名富贵,不待言也。念系骨肉至亲,故尔披肝沥胆,非为大清之说客耳。惟贤甥熟思之。虎骨靶小刀一柄,是贤甥素常见者,故寄以取信。

在祖大寿信中可见,明朝末年之时,这些文武大将,已是对明庭失去了信心,在我们后人看来,这些文臣武将是断然不能知晓明朝的结局,也不能预料满清入关的。

但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对于当世局势,还是有不少人能看得清楚的,明朝在崇祯十七年的时候,已是必死无疑,能得了天下的,无非就是李自成和多尔衮,所以这些人蛇鼠两端,也就可以理解了。

多尔衮兴奋之下,当即把书信递给了祖大寿,说道:“卿且看看,是不是三桂手笔?”

祖大寿赶紧接过书信一看,这不是吴三桂手书又是何人?于是赶紧说道:“确是末将贤甥无疑!”

多尔衮得到祖大寿肯定答复,心中更是高兴无比,至于吴三桂是不是诈降,多尔衮是从来没有想到的,因为这对于吴三桂来说,可谓是毫无好处之事,如今天下大势,谁都看得清楚,要是把自己得罪死了,还不断了吴三桂的后路?

多尔衮兴奋之下,便赶紧说道:“传令下去,三军立即列队于八里堡之内,多泽、阿济格随本王一道,出堡迎平西伯入城!”

就在多尔衮马上要出堡之时,洪承畴这个老奸巨猾的家伙却是隐隐然间嗅到了异样,于是说道:“未曾听闻中原还有战事?吴三桂等人即使要降,也是降李自成,因何缘故突然要投降我大清?还请摄政王三思。”

鲍承先听到洪承畴这番言语,当即便是大怒,这洪承畴自来到大清之后,不仅得到了皇太极的礼遇,马上封了镶黄旗的包衣牛录(所谓包衣牛录,便是包衣佐领,也就是麾下包衣奴才之首。)

另外,在满清之时,也存在一个争议,也就是皇太极纳汉、蒙两族之后,到底是在满八旗外增设了蒙、汉两八旗(尚可喜的火枪兵和后来吴三桂的关宁军都独立于八旗之外),合二十四旗,还是将蒙汉八旗设于原八旗之下。(对于这一個争论,我比较倾向于后者。)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