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伍拾叁回:造杀孽天命不改,扶人心社稷尚存(下)54(2 / 2)

朱棣这才接续说道:“乱世当用重典,这些人,如果不将其中流寇杀死,只怕还会死灰复燃,待到天下大乱之时,死的人将会更多!既然要有杀孽之罪,便由朕一力担之,来日到了阴曹地府,诸般因果,皆在朕的肩上!”

朱棣的这番话语,在张辅看来是稀松平常,但在一旁的朱由检看来却是目瞪口呆,要杀这么多人,到了后世得被多少唾沫星子淹死啊?

朱由检自继位以来,未尝没有击败流寇的时候,但由于自己爱惜羽毛,想做一个圣君,这才放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机会,也才把自己搞成了今天这副模样。

朱由检看到朱棣一脸坚毅的样子,心中也是暗暗发叹,道:果然要做皇帝,还得是成祖爷这般模样。

朱棣撇了朱由检一眼,这个子孙心中在想些什么朱棣也是知道的,由于现在打了胜仗,朱棣心情还算可以,也就对朱由检说道:“你可知道,朕为何要担下这份杀人恶果?对于那个纪纲,朕却要把所有的罪责推脱给他?”

朱由检本来就没有学习过帝王心术,以前当王爷的时候也只是看些儒家经典,哪里能够懂得这些道理,于是看着朱棣茫然的摇了摇头。

朱棣看到自己这个子孙这般模样,也是轻笑一声,这才说道:“纪纲作为朕的心腹,不过是家奴而已,朕之所以用他,是为了解决内部的矛盾,他不担责谁担责?但张辅这些外臣不同,他们看似是我朱家家臣,但实际上却是社稷之臣,他们效忠的乃是朝廷,要是让外臣承担罪责,那些身怀大才的将领便不会真心作战,只会养出无能之辈。”

朱由检听得这番话雨,颇有几分提付灌顶的感觉,自己当初虽然多次下了罪己诏,但对于手下的臣子犯的错误却多次推脱,一个不担责的皇帝,手下自然不会有能征善战的勇士。

朱由检当即拍了拍脑门,如梦初醒一般说道:“陛下此言甚是!外事担责、内事推脱,这才是为君之道!”

朱棣看到朱由检反应得这么快,也是轻轻点了点头,这后世子孙不懂这些厚黑学,其实真正的原因还是出在自己身上,要不是自己起了一个坏头,后世君王也不会将自己兄弟防得这么死,也就不会导致这些后世之君不懂帝王之术了。(清朝也吸取了明朝的这个教训,于是康麻子才搞出了传位的创新。)

正当朱棣两人说话之时,谭青却是来到了朱棣身前,还没等他开口,朱棣就先问道:“王通呢?”

谭青忽地听到了王通名字,心中也是兴起一阵悲凉,两人自从追随朱棣以来,常年在一起作战,早已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如今生死别离之下,心中自是无比难过。

谭青眼角挂着泪水,口中喃喃说道:“陛下,成山候他......”

朱棣看到谭青的这副模样,马上就就明白发生了什么,于是赶紧问道:“王通怎么了?你快说!”

谭青此时嘴角颤抖,终于颤颤巍巍的说道:“成山候,战死了!”

朱棣听得此言,面色终于动容,这位成山候王通乃是昔日自己麾下大将王真的亲儿子,而在建文四年三月的淝河之战中,王真被平安的军队围困,不肯被俘,自刎而死。

朱棣对王真的死也是痛惜无比,常对别人夸奖王真,说道:“若是王真不死,必定军功第一。”

这等功勋之后,却死在了流寇手中,朱棣也是勃然大怒,当即对张辅吼道:“杀!把挑选出来的流寇全部杀了!朕要他们为成山候陪葬!”

张辅听到王通的死讯心中也是一惊,他们两人分别是张玉、王真的后人,自小便结识,后来在两人父亲一同死在靖难之后,也都挑起了大旗,追随在朱棣身边,感情自然深厚。

张辅悲痛之下,也是气急败坏,当即回了朱棣一声,便赶往了叛军营中。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