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拾伍回:下御令昭告天下,扬军威虎视群雄(终)36(2 / 2)

朱棣轻轻点了点头,说道:“朕从军数十年,心中自有打算,你等不懂兵事,便无需多言,只消安排好京师之事,万勿在朕出兵之际,引起京师动乱。”

范景文却是整理了一下思绪,徐徐说道:“启禀陛下,若论军事,当世之人,有谁敢在陛下面前妄言?但臣之所以反对,却并非由于兵事。”

朱棣听得此言,也是起了好奇之心,这范景文在知道自己性格的情况下,还敢直言,也算得上半个好汉。

朱棣看到一脸正色的范景文,也是收起了轻佻之心,当即问道:“既然不是军事?卿所言又是何意?”

范景文徐徐说道:“陛下跨时空而至,吾等虽知晓陛下身份,但京师之中那些百姓却是不知,如今城中还有不少投机取巧之辈,就怕陛下不在京师之中,还有人敢行‘夺门’之事,如此一来,天下再度动乱,大明朝又将岌岌可危。”

朱棣听得此言,也是一愣,心中稍稍作想片刻,也知晓此人说的有理,自己虽然知道自己是如假包换的朱棣,但那京师之中的黎民百姓又怎会知晓?要是真传出些流言蜚语,把朕作为妖魔鬼怪之流。

姚广孝也是早就想到此事,于是来至朱棣身前,轻声说道:“以陛下之能,平灭区区流寇不过是手到擒来,但如今最为重要之事,反而是陛下身份问题,又怕有人乘机挟持周王(朱由检),私改大统。”

朱棣暗暗作想片刻,于是也小声问道:“那依少师之见,如今又当如何是好?”

姚广孝沉思片刻,于是说道:“关键之处,便在于周王不能留在京师之中,陛下可将其带在身边,如此一来,即使有宵小之徒,也万难成事,再将朝政交由太孙之手,令范景文草拟陛下降世文书,昭告天下。”

朱棣想道此处,也是连连点头,又看向朱由检所在,正见其拜伏于地,一副恭良温顺模样,但即使如此,朱棣还是放不下心来,于是向朱瞻基说道:“太孙到朕面前来。”

朱瞻基听得皇爷呼喊,自然不敢大意,当即便来至其身前,拜伏于地。

朱棣看了看朱瞻基和朱由检,终归还是觉得朱瞻基更为可信一点

且不论朱由检到底还有没有二心,在朱棣眼中,就是自己亲儿子都不能相信,更别说这个隔了十一代的孙子了,而朱瞻基虽是后来的宣宗皇帝,但和自己一样,是跨时空而来,在当世并无羽翼,所有的合法性都是从自己身上得来的。

朱棣心中想着,一边还对朱瞻基说道:“太孙可代朕留守京师,行监国之事,朕有两事要交代于你。”

朱瞻基听得此言,自是大喜,赶紧说道:“臣听命。”

朱棣说道:“太孙留守京师,朕留翰林学士金幼孜为你所用,此人虽是建文朝言官,但对朝政之事极为了解,太孙可用之,如今朝堂之中,可召范景文等人入阁,一为军营提供粮草,二为朕昭告天下,朕跨时空而来,自然便是当今天子,年号便由永乐二十二年启用。”

朱瞻基听到朱棣将这些大事交由自己之手,也是高兴不已,赶紧拜礼答道:“臣遵旨。”

朱棣看到事情安排妥当,又补充了一句,道:“京师之中定然还有叛逆之辈,太孙可使锦衣卫加强探查,但纪纲此人骄纵,想必也是知晓了朕后来将其凌迟之事,朕便带在身边,锦衣卫中有一镇抚,名曰庞英,太孙可用之探查京师之事,但朝中之事,必交由朕之手中,由朕统率!”

朱瞻基闻听此言,却是眼皮一跳,朱棣昔日在永乐年间之时,多次发兵北伐,而朱高炽监国的时候,也是多次被朱棣责骂,看来自己这监国可算不得什么好差事。

朱瞻基虽然心中如此作想,但脸面上却是万万不敢流露半分,只是拜伏于地,高声呼道:“臣遵旨。”

朱棣看到朱瞻基的模样,虽然心中还是存有疑虑,但终究没有再说,而是独自返回军中御驾去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