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操碎心的王教授76(1 / 2)

很多第一次申请项目的博士在拟题时很容易犯一个问题。

那就是为了能通过基金委审核,会尽可能的增加课题内容。

从而让自己的课题项目看起来更有性价比一点,就像某些手机厂家为了更好的卖货而刻意标榜水桶机一般。

只不过基金委请的那些专家都是久经沙场的老人精了,哪能不明白其中的道道。

申请书上写的那么多,那么好,结果就申请这点经费。

真能做?

真能做完?

每一笔经费最终验收的结果不仅会影响到申请人,对于基金委也同样至关重要。

要是这种开题牛皮吹破天,验收做出一坨屎的课题多了那个几个,拉低了整个项目群的资金利用率。

基金委挨了板子,被上级狠狠的拷打了一通,明年怎么可能会继续请当初允许这些题目通过的专家。

所以写项目申报书其实就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既要保证有足够的新颖性,足够出彩,抓住审稿专家的眼球。

又不至于过于浮夸,露出一股单纯为了申报课题而申报课题的异味。

毕竟也就几百万的经费,专家也不指望申请人能做出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东西。

题材足够新颖,技术路线具有创新性,申请人的能力看上去OK,这就行了,不用给自己多加戏。

对于申请课题要求的前面几点,王教授倒是一点也不担心。

毕竟在谈论读博之事的那天,他就已经知道吴梓的吹牛能力到底有多厉害。

不仅说的玄而又玄,跟科幻小说一样,而且听上去还真的有些实施的可能。

本身就是某个科学基金审稿人的王教授自然清楚,像他这种人写出来的东西,抓眼球能力那是没得多,肯定能过关。

那么需要格外注意的就是不要牛皮吹太大,把那些专家给吓到了。

王教授本来以为把页数限制到25页就能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毕竟这种量级的本子都至少写个40页以上,有些说话比较啰嗦的人甚至能写到七八十页。

如果再考虑到每一部分内容都要包含立项依据的必要性以及紧迫性、现有技术情况、技术路线、实施方案等多部分内容,能写出来的创新点其实也就那么几个。

的确,吴梓也是按照这个逻辑去写的,每一部分的内容也都十分详实,并没有那种东一榔头,西一镐头的缝合感。

因而实际提炼出的创新点也就三个,倒是符合了王教授的预期,按照他的规划,接下来只要把这个报告扩充一下就好了。

只不过王教授通读了一遍之后,看的的时候的确很通畅,整篇申报书结构匀称,逻辑缜密,每一部分都写得非常扎实,没有那些虚头巴脑的空话。

但当他一抬笔,却发现竟是找不到什么切入点来对这篇申报书进行扩充。

所提出的关键技术的确只有三个,分为控制系统,驱动系统和能源系统三大部分,倒是没什么问题。

但仔细一读,却发现其中的每一句话都是那种一眼看过去我明白了,仔细一读却让人不禁感慨一句——

这特么是能随随便便搞出来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