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三轮谈判463(2 / 2)

李云海问肖雯道:“你好不容易才考上空姐,你愿意就这么放弃这份工作吗?”

肖雯笑道:“李总,空姐也只是一份工作,而且吃的是青春饭。我以前没做过,觉得特别有意思,真正参加工作以后,我才知道这里面的辛苦。说白了,我们就是一个服务员。”

李云海道:“那可以转地勤啊!”

肖雯道:“地勤很难转,一个萝卜一个坑。”

李云海道:“那你想做什么呢?”

肖雯笑一笑,不说话。

刘杰道:“我想来想去,只有你们公司的薪酬待遇是最高的。小雯也同意进四海集团工作。”

李云海道:“没问题啊!只要你们商量好了,我可以给肖雯安排一个工作。不过有一点,你们得想清楚了,咱们公司是民营企业。”

刘杰道:“有钱赚就行,什么年代了,谁还讲究这些!肖雯是大学生,学的是文科,你看着安排。”

李云海道:“那就到集团办公室工作吧?不过工资肯定没有当空姐高。”

刘杰道:“我们想要个孩子,她天天在天上飞,又危险,又没时间,这怎么行呢?我看还是脚踏实地的好。就这么说定了。”

送他们离开后,林芝说道:“云海,你说这刘杰也奇怪,他爸妈的单位不安排,却把小雯安排到我们公司来。”

李云海道:“我们反正需要招人,肖雯有大学学历,坐办公还是够资格的。对了,你准备一下,我们五月份去一趟北金,到清北招生。”

“清北的学生,能进我们公司?”

“有钱赚就行了。清北每年出国的学生有多少?他们在国外企业工作,哪有什么编制?不就是为了多赚钱吗?”

“好吧,那就去试试。”

这天,尼康的技术人员来到了西州。

随同前来的,还有美智子和尼康的几个高管,他们来和四海集团洽谈合作建厂事宜。

李云海安排他们住进天华大酒店。

尼康的技术员当天便前往车间进行光刻机的维修。

李云海吩咐过岳华等人,要求他们全程跟着这些技术员,尽量多学一些技术。

晚上,李云海在天华大酒店的餐厅宴请美智子一行。

吃过饭后,李云海送他们回到房间,特意找美智子聊了聊天。

“美智子小姐,我们的谈判在明天上午十点钟进行,就在酒店的小会议室,你看这样安排还满意吗?”

“谢谢李总。”

“美智子小姐,请帮我们多多的美言几句。这个项目我们一定要拿下来。”

“李总,20多亿美元的投资,不是一笔小数目,你们确定要上这个项目吗?”

“没问题,我决定投资!”

“好的,李总。具体的事项,明天谈判的时候再说吧?”

李云海告辞回家,打了个电话给林振邦,谈到此事。

林振邦当然支持这个项目,问道:“你打算建在哪里?”

李云海道:“当然是建在西州四海工业园区。”

林振邦道:“云海,我说句实话,这么大的投资,又是高科技公司,我觉得放在上海,或者鹏城更好。企业家有情怀是好事,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全局观。另外,不管最后落户在哪里,这么大的项目,你可以拿来做点文章。优惠贷款、政策倾斜之类的。你是个聪明人,不需要我多说。”

“我知道怎么做。爸,我和林芝打算到清北招一批人才,到时去看望你。”

“好啊,你早就该到清北招人了!”

光刻机当天晚上就修好了。

蒋志军第一时间向李云海汇报。

李云海问是哪里的问题。

蒋志军说是一块控制电板出了故障,尼康的技术员将整块电板进行了更换,所以我们学不到什么维修的技术。除非我们自己能生产这样的电路板。

李云海默然。

次日上午十点钟,李云海和尼康公司的人会晤,进行了第一轮谈判。

李云海提出来的条件十分优渥,这也是尼康公司愿意前来谈判的原因。

在他们原本的计划里,完全没有考虑过要到我国来建立光刻机工厂。

但李云海愿意出资金,这就解决了一个最大的难题,也是南韩方面无法提供的优势。

再加上两家一直都有合作,也成了加分项。

尼康公司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光刻机的销路问题。

在他们看来,我们国内电子产业相对不发达,对光刻机的需求量不大。

李云海提出来,合资公司除了生产光刻机以外,还可以生产其他产品。尼康最厉害的就是光学,以生物显微镜为首的高品质光学仪器,以及数码相机等等。

尼康在1986年推出了自己的第一台数码相机,在这个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李云海的野心之大,大大出乎尼康公司的意料之外。

尼康公司以为,李云海只是想合作生产光刻机,没想到还想进行全面的合作。

来的这几个高管不具备这种权限,必须请示总部。

第一轮谈判就此结束。

两天后,双方又进行了第二轮谈判。

尼康公司高层商量之后,决定和四海集团合作。

东洋人虽然并不看好我国的光刻机市场,却很看好其他产品的市场,特别是工业显微镜和相机市场。

他们提出来,双方先进行光学以及医疗用产品的合作。

李云海却坚持达到合面合作,特别是光刻机技术方面的合作,如果没有光刻机,那么整个合作就免谈。

谈判再次陷入僵局。

又过了三天,双方再次启动第三次会谈。

这一次尼康公司妥协了,愿意进行全面合作,包括光刻机在内。

不过对方提出了要求,所有的技术,只能掌握在东洋人手里。

四海集团出资出力,却拿不到对方的任何技术。

李云海当然不同意。

他拿出了这么多资金,又提供了国内广阔的市场,目的就是为了换到尼康公司的技术。

如果对方不给技术的话,那这样的合作毫无意义。

等于说,李云海投资一百多亿,只是帮尼康公司建了几家加工厂,只能赚一些加工费。

这个投入产出比例太低。

双方都坚持己见,互不相让。

谈判无以为继,只能中止。

尼康公司的人打道回府。

李云海想用资金换技术的算盘落空了。

四海集团只能继续自行研发。

这次光刻机出现故障,也是在提醒李云海,这款机器的寿命差不多了,该购买新型的光刻机。

李云海接下来面临最重要的选择:是继续采购尼康的光刻机?还是自己研制生产光刻机?还是选择其他品牌合作?

四海集团每走一步都是如此的艰难!

而时间很快来到了三月底。

四海集团迎来了史上最大的一件事情,那就是总部大搬迁。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