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千古难题(1 / 2)

  程灵道:“怎么不会呢?你试想想,那些特别容易滑坡,产生泥石流的山体,是不是往往树木稀少?植被缺失?”

  “雍州地方志记载,十五年前大庸河流经铜顶山南侧一带,忽然之间遭受到山体滑坡。巨量的土石从山上滚落下来,将那一段河道都给淤堵住了,从而造成了大庸河上端水势暴涨。”

  “这仅仅是自然灾害吗?这分明是因为那一片山上曾经生长有大量花梨木。”

  “人们趋利而至,大量砍树,还挖取树根做根雕,却不及时补种树木,以至于那一片山坡上水土不固,几场暴雨下来,半片山就都滑了下来。”

  这段话说下来,却不仅仅是房郎中听入了神,就是走在程灵前后不远的其他所有人,包括斗大字只识得几箩筐的衙役彭兴发,都听得十分入迷。

  他惊叹一声道:“啊呀,原来当年大庸河山塌,竟是因为这个!”

  十五年前彭兴发也有十几岁了,这个事情虽然是发生在铜顶山一带,离雍州城有些远,但彭兴发却密切关注过此事。

  因为照着历朝历代的规矩,地方的衙役小吏,往往是世袭传承的。

  彭兴发是衙役,他爹从前也是衙役!

  十五年前,彭父就曾经跟随过当时的雍州刺史——对的,那个时候主理雍州的主官不叫州牧,而是叫刺史。

  刺史的权利甚至比州牧更大,不但军政一把抓,文武兼职,他还连学政官都同时兼任!

  那个时候的朝廷也并不会往州郡派遣督邮,刺史就是地方的土皇帝,是真正的封疆大吏。

  朝廷的制度时有变化,每一次变化又都往往会伴随着许许多多或明或暗的斗争,从上至下,或多或少,无不受到影响。

  彭兴发遥想当年,又思量如今,再悄看看身边的程灵,一时间也不知怎么,竟莫名产生了一种心潮澎湃之感。

  房郎中却若有所思道:“难怪当年商汤捕鸟,要网开一面。此并非仅仅是因为君子仁德,而是因为天地自然,本就应该处处留有一线生机,否则天地便生报复。这应该就是程郎君你所说的自然规律,是也不是?”

  他的总结可以说是非常到位了,能有这番言语,这位房郎中绝非寻常郎中可比。

  程灵赞道:“老先生说得极是,因此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习武之人习武之前,便应当是要先读书,而后练武!”

  戚黑石吃亏在哪里?

  他大概就是因为只练了武功,而没有读好书吧!

  山道的另一边,那缓坡之上,悄悄跟随着程灵等人的风一刀忽然就感觉到脸颊上火辣辣的疼,他心里更是火烧火燎,早就乱成了一片。

  先前在问清楚戚山村与黑虫寨恩怨以后,程灵就让黑虫寨的山匪们自行离开了。

  原来山寨里的并不是什么正经匪徒,也都不过是苦命人罢了,既然如此,程灵自然也不必像个正义使者,对这些寨子里的山民喊打喊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