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大魏潮流的最前沿250(1 / 2)

  程灵最近要造的这些东西,边柏松虽然负责总揽,但在执行过程中,除了他的几个木工徒弟负责打下手,反而是边二郎出力最多。

  边二郎一边听程灵的建议,一边拿个本子在旁边写写画画。

  他用的是自制的炭笔,本子则由相对粗硬的毛边纸装订而成,下方带着一块打磨光润的薄木板,特别方便随写随记。

  这种便携的随笔本子也是程灵最先提出的,她做主簿以后就要求工坊里的部曲做了这种随笔本出来,此后她就常常拿这种本子做速记。

  因其方便易用,不多久,她身边的人就都开始学她用起了这种本子和炭笔。

  后来又过了一段时间,这种风气甚至从程氏部曲间传到了府衙,凡是需要速记的人,都爱上了这种速记方式,就连蔺大儒,现在也常常是随身一个速记本。

  有木板做垫子,这不比古之名士倚马万言方便得多?

  程灵带来的改变还不止这些,除了像速记本这种方便办公的小手段,还有表格的运用与整理。

  尤其是表格,这个东西是一度让府君骆平和府衙众官吏都觉得惊艳的好物。

  在去年,看到程灵递上的第一篇表格式统计单时,骆平就惊奇地说过:“此物若能通达全国,使上下奏报俱能统一清晰,尚书台的诸位老大人怕不是要大贺三日?”

  说完,他自己就先笑了三声。

  府衙都用上了表格来做各种各样的数据统计,资料排列,程灵在府衙的地位也就在不知不觉间越发稳固了。

  这个东西看似简单,其实影响深远,非同小可。

  蔺正也越发觉得程灵简直就像个宝藏一般,他特别喜欢跟程灵说话,也不仅仅是因为她在格物一道上常有各种巧思,更是因为她本身的处事角度,心胸眼光,俱都格外突出。

  工坊里,程灵看过了轧棉机,又去看那弹棉长弓,以及脚踏纺车。

  棉花要被纺织成棉布,通常个要有四道工序,分别是捍、弹、纺、织。

  也就是说,先去棉壳剥棉籽,再弹松棉花,而后将其抽纺成线,最后才织成布匹。

  这后两道工序且不说,就说弹棉花,在从前也是人所不知的。

  正是因为雍州人没有弹棉花的技术,只会简单粗暴地将棉花去壳,再一股脑儿地往衣服里缝。

  而这种方法制作出来的棉衣往往干硬沉重,保暖效果也有欠缺,棉花的存在便也始终得不到人们重视。

  但现在程灵这里已经做出了轧棉机,又做出了大号的四尺弹棉长弓——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