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英雄的黄昏!崇新门的前夕!(2 / 2)

不知道是不是经常来,翠翠竟然径直走进了诸葛府的后门。当翠翠正要喊的时候,眼前的一幕使他终身难忘。

“诸葛兄你看!月光照在庭院里,就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只见苏轼牵着诸葛逸少的手站在院子里,而诸葛逸少的脸上充斥着困意,身体也摇摇欲坠,神情恍惚。

“是啊!”诸葛逸少疲惫的看着苏轼,他原先刚进入梦乡,却被苏轼强制开机。

“咳咳!”翠翠在角落里咳嗽了几声,随后摇手示意。

“翠翠姑娘!”苏轼看见了远处的翠翠,便大声呼喊,他对于翠翠的到来似乎一点也不奇怪。

“嘘!小点声。这是宦官的衣服,你们俩先换上,拿上拂尘,公主殿下召见。”翠翠见四下再无他人,就小声的嘱咐着,这几日以来,宦官的监视越来越严密了,使她也不得不谨慎起来。

诸葛逸少和苏轼也没含糊,迅速的换上了衣服,在翠翠的带领下,偷偷摸摸的溜进了公主的寝宫。

“你们俩个可算是来了。”

项诗诗看着两人仿佛看见了希望,这段时间的相处下来,使得项诗诗对二人极为信任,不仅是她皇兄的心腹,也是她的心腹。

“诗诗!这么晚召我们来有什么事吗?明天还要早起去迎接池太师呢!卧槽!突然想起来,我好像是礼部主事,坏了!诶,今晚不睡了,明天要是迟到,估计要被罚俸禄了。”诸葛逸少突然有些后悔,他当时应该倒头就睡,雷打不动的那种。

“你也有今天啊!诸葛兄!哈哈哈。”苏轼忍不住开始嘲讽,他难得看到诸葛逸少如此慌张。

“你不也一样,还说我!你可是中书省左司郎中,你不照样要去迎接。只不过事情比我少了一些。在礼部当差可真不容易。”

诸葛逸少非常不屑,但又一脸无奈,谁让他是礼部主事,随后他又对苏轼展开反击。

“啊这……”苏轼陷入了沉默,他好像也忘记了,自己是朝堂五品大员。

“好了,你们俩个别闹了!本公主找你们来是有正事的。”项诗诗见二人互相调侃,心中非常不悦,随即厉声制止。

“公主殿下,你且细细道来,我和诸葛兄听着。”

苏轼一见项诗诗满脸忧郁,知道可能是真的有事情,便不再与诸葛逸少互相调侃,而后露出了一副严肃认真的表情。

“前几天我和你们说过的那个梦,今晚又梦到了,然后就惊醒了。”项诗诗的眼神中充满了恐惧,同样的噩梦天天梦到,谁不害怕呢?

诸葛逸少听后冷汗直流,他感觉离亡国不远,项诗诗的预感应该是对的。

“诸葛兄,你怎么了?是身体不舒服吗?”苏轼看到诸葛逸少情况不对,瞬间就着急起来。

“逸少,莫非你知道些什么?”项诗诗看见诸葛逸少一反常态,也急忙开口询问,她非常希望能从诸葛逸少的口中知道什么有价值的情报。

“如果我说楚朝会亡国,且很有可能是明天,你们会信吗?”诸葛逸少眉头

一紧,见四下无人,随后低声说出了藏在他心里很久的话,其实他也不是很确定是不是明天。

项诗诗和苏轼久久没有说话。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这几天太监里好像少了几个熟悉的面孔。另一方面,以池太师的为人,不可能久久不给陛下回信。如果诗诗的梦真的没错,明天可能将是一场暴乱。池太师可能已经死了。不然先皇驾崩,他怎么可能不来,就算他不来,也肯定会让他孙子来一个。”

诸葛逸少紧张的分析着,他害怕被太监听到,要是刚穿越就被阉党弄死了,这可真是太丢脸了。

“怎怎么可能?如果真是这样,那可怎么办呀?逸少我们要不拉上皇兄跑路吧!京城太危险了,明天一定是一场腥风血雨。”

项诗诗的眼神中充满了担忧,这个刁蛮、强势的公主,在这一刻竟显得如此无助。

“诸葛兄,我以为此事不得不防,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应当提前防备。”

作为北宋名臣,这点危机感他还是能嗅出来的,此时的他也想着如何防患于未然。

“只是皇兄今夜在太庙,不准任何人进入,真想赶紧把这个消息告诉他,让他有所警觉。”项诗诗十分着急,此时的她也开始怀疑皇兄收到的那份奏章的真实性。

“这样吧!明日我等回去以后就在衣服中藏上刀剑,同时安排50家丁装扮成百姓,一旦有人对陛下不利就马上出手,掩护陛下撤出京城,前往宿迁。”

诸葛逸少马上开始谋划,但是他也不确定项子虔能不能活下来,因为黑衣人只和他说了帮助项诗诗复国,却只字未提项子虔。

“诸葛兄说的在理,虽然我是个文人,但是我还是会一点点武术的。”苏轼站起身来,自信的说着。

诸葛逸少听到这话有点发愣,随后凑到苏轼的耳朵,小声询问:“子瞻啊!你什么时候会武术,我怎么不知道?”

“我好歹上辈子也当过一段时间的团练副使不是?稍微练了一些箭法。”苏轼见诸葛逸少质疑自己,心中多少有点不服气,难道在后人眼里,他只是个词人吗?

“有你们这么说我就放心了!说实话这偌大的朝廷我都不知道该相信谁了?但我相信你们一定是值得信任的。”

项诗诗也不问诸葛逸少和苏轼在说什么悄悄话,当听到他俩愿意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心中不免有些感动,换做普通的大臣,只会逞口舌之利,关键时刻一点也靠不上。

二人告别公主后,又悄悄回到了府内,同时将此事秘密告诉了诸葛怀义。

第二天,迎接大会如期进行,众大臣和皇帝也想好了如何夸赞池太师。

不久,远处尘土飞扬,鼓声震天,旌旗蔽空,一大队人马,急速向崇新门冲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