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惊天动地的爱情的源头(1 / 2)

伟大的爱情虽然各各不同,却也有惊人的相似。罗马得一这么想的时候,自然脑中浮现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里的伟大的开头: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这几天他在读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奖后写出的又一里程碑的巨作:《霍乱时期的爱情》,说实话,不像读《百年孤独》,从第一页读起来,就迫不及待一口气读下去,他完全没有被那些循环往复、重复近似的名字以及复杂累叠的家族关系所绊倒,而是被里面炽烈、缠绵、怪诞、魔幻的爱情细节弄的欣喜若狂,欲罢不能,越到后面,越精彩。

马尔克斯大伟大了,竟然可以如此书写爱情,竟然书写出如此的爱情,竟然书写出爱情的如此。不像别人渲染的《百年孤独》是一本晦涩难读的书,他恰恰为里面如痴如醉、颠倒梦想的爱情甘之若饴。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从一开头,倒真觉得有几分晦涩,直到读到第二部分,读到61页最下面两行:

……朗读没有中断,但女孩抬眼看了看是谁走过窗前。正是这偶然的一瞥,成为这场半世纪后仍未结束的惊天动地的爱情的源头。

就是这一句,他在心里认定了这的确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就是这一句,他想起了自己最初的爱情的起源与根源,脑海中就条件反射浮现那个有月光的秋夜,浮现颜彦从课桌上抬起头来天使般清纯的容颜,然后望着他粲然一笑,一下子就击中了心灵的底座,就连花岗岩都能瞬间融化的笑容。

伟大作家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用一句话就会勾起你曾经相似的人生经历,而你的人生经历仿佛经过他伟大的笔触点化也因而变得神圣而伟大。这就是共鸣和共情。你也似乎在自己平凡的人生中找到了伟大非凡的注脚和诠释。经典永流传就是这个道理吧。

因为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的触动,他又一次热血沸腾,想拿起笔来,不,想敲击键盘,把自己和颜彦的爱情故事写下来。

小鱼儿寄过来的书《我的2022》,再一次触发了心中的按钮:他看了封面内折页的作者简介,他1962年出生于江苏农村。他比自己大了10岁!一个六十花甲的老人、一个执掌实力雄厚大公司的大老板、一个日理万机的企业家名人,尚且如此自律拼搏,利用去年一年的忙里偷闲“偷”了一本书出来!

他大吃一惊,和好多成功的人一样,觉得他、他们真是一个个不动声色就做出惊天动地大事的人。那些成功的人哪个不是呢,蹭蹭蹭、嗖嗖嗖,就在你还没反应过来,就在你的眼前、就在你的耳边,成了呼风唤雨、闪闪发光、高不可攀、望尘莫及的人!像一只在你眼前直线拉升的股票,真是一根大阳线,千军万马来相见!

大东方的大掌柜在封底内折页上说:

网上已经是一片称我为“老头”的呼声,我倒很愿意接受这个称号,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不屈服、硬骨头的老头,像《老人与海》中的那个老头一样,与风雨为伍,在大海的颠簸中写满坚强。

到老头那个年龄,他至少还有10年!10年还可以干多少事呢!即使成不了他那样的老头,还是可以搏一把啊,总不能等到一大把年纪了,再去搏吧?时间还有,就剩下决心了!

——这将是每天2000字、连续4个月、共24万字的长篇写作马拉松。生活中的一个我一定要支持另一个我完成这项伟大使命。唯一要做的,就是每天2000字,一周2000x7=1.4万字,一个月2000x30=6万字,坚持4个月x6万字=24万字,一部体量24万字左右的长篇小说拿得出手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