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土法化学厂31(1 / 2)

经过多日的实验,和改进工艺。

一套简易的缸塔硫酸制作土法成功了,因为原材料硫磺也不是很多,也不能连续生产的,一般是硫磺到货就生产,所以都是小型陶缸,而且装置也都可以拆卸移动的,也是为了以后移动方便。

现在山里道观也建起来了,也建起了简易房屋,工匠们也不用野外居住了,毕竟山里有毒虫,和一些不知名的小虫爬来爬去,会导致工匠们身体出现问题。

胡湘去山洞查勘下,这山洞不小,有25米左右深,高20米左右,宽10米左右,里面也很干燥,胡湘想把它作为一个枪械制作坊。

可能是胡湘看到后世八路军最大兵工厂黄崖洞兵工厂吧,对石洞情有独钟,当时八路军选择黄崖洞做兵工厂,是因为黄崖洞是一个天然石洞,洞内高25米,宽18米,深72米,在里面可以躲避日本鬼子的空袭,而且黄崖洞位置偏僻,地形是易守难攻,当年日本鬼子进攻黄崖洞兵工厂时候,曾经安排一个17岁的战士守一阵地,竟然把凶残的日本鬼子挡住了7天。

也可以作为战略储备物质基地,战略储备就是国家储备一些生产武器装备的机器和材料,平时不动用,等到关键时刻动用,就跟现在战争中的预备队似的。

现在硫酸制有了五十多斤了,分别存在坛缸里,有了硫酸,胡湘可以生产纯碱了。

在中学化学课我们学到过这个化学反应,

第一步利用硫酸将食盐转变为硫酸钠:

2NaCl+H2SO4(浓)===Na2SO4+2HCl↑

第二步将硫酸钠与木炭、石灰石在炉中共热,炉中硫酸钠与木炭作用后生成硫化钠和一氧化碳:

Na2SO4+4C==高温==Na2S+4CO↑

接着硫化钠与石灰石进行反应,生成碳酸钠和硫化钙:

Na2S+CaCO3==高温==Na2CO3+CaS

由于产物中混有未反应的黑炭,因此产物成黑色灰状物,称为黑灰。黑灰中含40%~45%的碳酸钠。

第三步将黑灰用水浸取,硫化钙不易溶于水,沉淀成渣子被弃掉。过滤后,然后蒸发溶液,经浓缩后碳酸钠结晶就析出来了。

现在李道长在胡湘讲解下,也有些初步化学知识,毕竟炼丹家在古代就好研究各种药物,其实好多物质什么样,胡湘并不知道,只有当李道长说出名字后,胡湘才知道他的化学名字,比如雄黄,雌黄,黄丹、铅丹等药物。

胡湘知道化学名字,但不知道怎么区分它们,就是放在胡湘面前,也不知道是什么,也幸亏有了李岩。

不过这个方法会产生盐酸排放出去了,现在胡湘也顾不得环境污染了,毕竟生产量少,以后改进了在说吧。

其实这个制碱方法叫吕布兰法,化学故事是这介绍的。

1783年,法国科学院以1200法郎高额奖金悬赏征求制造纯碱的方法。1789年,法国奥尔良地区封建主公爵的侍从医生吕布兰成功地创造了一种制碱的方法,1791年获得专利,建立起日产250~300kg的碱厂。吕布兰制碱法所用的原料除食盐外,还有硫酸、木炭和石灰石。

又过了段时间,纯碱已经生产出来,

有了纯碱,胡湘又想到个可以挣钱的商品——肥皂。

胡湘后世中学化学故事里,还看过这样个故事。

肥皂的发明据传是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传说在公元前7世纪古埃及的一个皇宫里,一个腓尼基厨师不小心把一罐食用油打翻在地下,他非常害怕,赶快趁别人没有发现时用灶炉里的草木灰撒在上面,然后再把这些混合浸透了油脂的草木灰用手捧出去扔掉了。

望着自己满手的油腻,他想:这么脏的手,不知道要洗到什么时候才能洗干净啊!他一边犹豫着一边把手放到了水中。奇迹出现了:他只是轻轻地搓了几下,那满手的油腻就很容易地洗掉了。甚至连原来一直难以洗掉的老污垢也随之被洗掉了。这个厨师很奇怪,就让其他的厨师也来用这种灰油试一试,结果大家的手都洗得比原来更加干净。于是,厨房里的佣人们就经常用油脂拌草木灰来洗手。后来法老王也知道了这个秘密,就让厨师做些拌了油的草木灰供他洗手用。

其实肥皂去污强应该用火碱(化学名氢氧化钠)和油脂反应,在中学化学有这个化学反应方程叫——皂化反应。

制皂的基本化学反应是油脂和碱相互作用生成肥皂和甘油:

CH2OCOR

|加热

CHOCOR+3NaOH-------3R-COONa+CH2OH-CHOH-CH2OH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