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初入古代(2 / 2)

“也是,少爷从楼上摔下来,真是上天保佑,菩萨显灵,少爷醒过来了”,那人道。

相处了几天,胡湘对所依附的身体有了了解。

现在的我是一个大户人家的三儿子,名字也叫胡湘,和前世名字一样,大哥胡义,二哥胡海,父亲胡申忠,胡申忠祖上胡砺,在金朝海陵王时期曾任刑部尚书。

胡砺(1107-1167),字元化,磁州武安人。生于辽天祚帝乾统七年,卒于金海陵王正隆六年,年五十五岁。少嗜学。天会闾,为金军掠至燕,逃匿香山寺,与佣保杂处。韩昉见而异之,使赋诗以见志:他操笔立成,思致清婉。昉因馆置门下,使与其子同受教育,自是学业日进。十年,公元1132年年举进士第一。授右拾遗,权翰林修撰。改定州观察推官,学校为河朔冠,学子常聚居数百。他督教不倦,经指授者,悉为场屋上游。迁礼部郎中,典礼多所裁从。天德初,再迁侍讲学士,同修国史。改刑部尚书,扈从海陵王至汴,得疾,卒。

到胡申忠这代,已不复祖上辉煌,其实在金朝,汉人也是低人一等,能在乱世活着,不被抄家灭门,也是万幸。

因此胡申忠还是挺满意的。

现在大儿子掌管官办炼铁业,二儿子是县里县蔚,家有千亩良田,在武安县也是头面人物,知县都要给些面子,人称胡老太公。

就是三儿子不成器,是个浮浪子弟,去大名府吃花酒,调戏歌姬,被打下楼去,摔的奄奄一息。

老大,老二都已经成家,亲家也都是武安城内有头有脸人家的女儿,也算门当户对,该给老三寻个亲家了,在胡闹下去,就不好寻亲了。

等他伤好了,老子先揍他一顿,败坏胡家家风。

胡湘躺在床上想,既然来到古代了,也就认命了,也接受了自己的身份,不接受也不行,不然怎么立足,而且还必须尽快了解以前的胡湘性格,还有这个时代习俗。

其实后世的信息知识大爆炸,就是不特意记,很多知识也都潜移默化进入大脑,而且历史类电视剧看经常,水浒传也是家喻户晓,对宋代还是了解些,虽说这里是在金朝境地,但也是以前的北宋故地。

金朝后期,女真人几乎已经汉化了,金人也是用汉人官制统治汉民。

床上躺了半个月,胡湘对周围的人物脉络了解清晰了。

胡湘想,该出去逛逛了,走走身体恢复的快些,这半个月,胡湘也憋闷坏了,既然来到古代了,也该好好了解下古代社会状况,经济文化。

看看怎么改变下命运,毕竟比古人多了千年的文化积累,而且还大学毕业生,在后世普通大学生都是烂大街的学历,但在古代很多知识绝对是石破天惊的。

这天吃过早饭,阿贵把饭碗收拾好了后,胡湘对阿贵说,“今天出去逛逛。”

“去哪逛街,少爷,要是出去喝酒,老爷要是知道,又该骂你了。”阿贵说道。

“不喝酒了,出去透透气,”胡湘道,以前胡湘经常和些狐朋狗友逛街,找乐子。

天气晴朗,有些微风,胡湘带阿贵来到大街上。

这个时代的县可不比后世,人口很少,这武安县,县城人口也就两千左右,都不如后世的一个农村人多,也就几条大街,临街有仿,街上有酒肆,勾栏,茶坊,油房,铁匠铺,药铺,当铺,客店、肉铺,绸缎庄,也有乡下人摆摊卖货,县衙在县城东西大街中间,不是都如后世传下来的清明上河图那样的市井繁华,那只是朝都才能有的景象。

怪不得胡湘去大名府游闲逛街,翠仙楼吃花酒,相比武安县,大名府繁华多了,大名府以前是北宋时陪都,人称北京大名府,水浒传玉麒麟卢俊义的故乡。

北宋灭亡后,现在是金朝的大名府路,如后世省级政府所在地。

县城不大,不多时,胡湘和阿贵就走出了城门,可以看到武安城墙。

武安城墙也就四个城门用砖石砌成,其它都是用夯土建5到6米高左右。

其实宋代的县城州府,一般都是只有城门用砖石包裹,后世流传下来的平遥古城、兴城城墙,开始也是夯土,明清时代才内外壁城墙用砖白灰包砌,顶部青砖铺墁,内向设泻水渠道。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