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赈灾(1 / 2)

国债可以暂缓推行,但长安城外的流民安置问题一刻也不能耽搁。

哪怕江哲再三推辞,户部老尚书还是坚持邀请江哲参与赈灾,争执不过的江哲只得带着紫菀、沈轻舞还有杜晓三人前去赈灾。

之所以不带冯旺或司马仲,倒不是因为杜晓更出色,只因杜晓的身份而已。

江湖从来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

户部坚持让江哲参与赈灾,绝非户部老尚书所言那般担心户部官员无法把控,而是送一份名声给江哲。

赈灾之功,万民景仰!

户部老尚书是想用赈灾之功,盖下江哲诛杀朝廷命官的恶名。

自上一任户部尚书张浚被罢免后,户部尚书之职空悬三月,最后天子召回前任老尚书主持大局。奈何老尚书年迈体弱,故户部多数职权由侍郎杜弘徽代领。

老尚书平日深居简出,不曾过多露面,但从江哲逼退李茂贞后,老尚书便开始注意到江哲。

无论是以工代赈,还是国债之法,户部都欠江哲一个人情。如此功劳,老尚书不愿贪功,故而坚持让江哲主持赈灾。

江哲明白老尚书的爱护之心,但老尚书孑然一身,江哲无以为报,只能将这份恩记载杜晓身上。

严格意义上算起来,杜弘徽还要称老尚书一声恩师,也算是杜晓的半个师爷。

不仅能对老尚书投桃报李,更加深和杜家的政治同盟,一举多得。

……

当江哲赶到城外赈灾之地时,还是被眼前的一幕震撼到。乌泱泱的,足足上千人。这些人每一个都衣衫褴褛,饿的皮包骨头。

这,便是流民。

大唐在华夏历史上虽留下了璀璨的一笔,但唐朝末年的乱世却也是华夏历史上至暗时刻之一!

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易子而食,并不罕见!

“请国舅主持赈灾。”

杜弘徽对赈灾功劳并无觊觎之心,毕竟方法本就是江哲想出的,说到底户部仅是按部就班的执行。

真让户部领如此大的功劳,杜弘徽心中还真过意不去!

江哲点了点头,对着一旁的杜晓说道:“杜晓,让弟兄们动起来,粥熬好了让所有人排好队。准备准备,等会说不得酷刑立威。”

难民如此之多,还有人占难民的便宜,这种下作之人,不用酷刑怕是吓不走他们。

“你们几个,去挖些沙土来。”

布置完任务,江哲便找了处阴凉之地,认真的打量起这些难民来。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想要彻底改变难民的情况,单纯朝廷赈灾是不够的,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杜大人,你相不相信这世界上有亩产千斤的粮食?”

嘶!

“亩产千斤?这怎么可能!下官从未听过有这种粮食,若真有这种粮食在,大唐百姓将不再受饥荒!”

在这个粮食短缺的年代,粮食产量低得吓人。

顾炎武在《日知录》提到“小民佃租富室田,亩出私租一石。”《河间志》记载“一夫耕田三五十亩,亩收麦一石以上。”

根据明清时期的单位换算下来,小麦每亩一百五六斤左右,大米每亩三百斤左右。而在后世小麦的亩产八百到一千斤左右,水稻的亩产基本也能达到一千斤左右。

数倍之差,难度却天差地别。

因为这个时候可没有什么工具,一切都是靠人力!

如今战乱不停、百姓流离失所,粮食产量更是低的吓人!

吃不饱饭的百姓,往往是政权动荡的根本原因。这些流民一般朝着两个方向发展,第一个是顺应朝廷的号召,哪里有吃的就去哪里;第二就是去抢,有可能占山为王,还有可能直接揭竿而起。

“大唐没有,大唐外面的世界不一定没有。我建议召集起长安城内的胡商,穷寰宇之力以强大唐。”

穷寰宇之力以强大唐!

国舅爷竟有如此宏愿!

……

哐!

锣声一响,赈灾开始!

难民听到锣声,瞬间从地上爬起,一个个眼冒绿光的朝着粥棚跑去。就在他们靠近粥棚时,上百名禁军将粥棚围在身后,腰间配刀,手握刀柄。

“站住!”

百人齐喝,躁乱的难民这才止住步伐,眼神中有不解,有疑惑,还有畏惧。

“诸位莫怕,我知道诸位或因灾情、或因战乱颠沛流离,饥肠辘辘。朝廷设此粥棚目的乃是解决难民温饱。却不想竟有鱼目混珠之辈,混在你们当中骗取朝廷赈灾之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