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石灰窑21(1 / 2)

历经十多天时间,张宁大致了解了岛屿的情况。将其与手机中的地图影像对比,结合之前测算的经纬度坐标,张宁确定,自己身处的岛屿名为克鲁斯岛。

克鲁斯岛,本地人称之为利穆乌,位于北美大陆以西加利福尼亚附近海域,与洛杉矶隔海相望。加利福尼亚西海岸共有八个岛屿,合称海峡群岛,利穆乌岛是最大的一个。

利穆乌岛与周边紧邻的三座岛屿东西排成一条弧线,最东端是安娜卡帕岛,就是在东面海角看见的那个小不点岛屿。它其实并不像看见的那样小,岛东西有8.5公里。之所以看着小,是因为它太窄了,南北最宽处只有800米。而张宁当时与它处在一条线上,只看见了它的一端。

利穆乌岛西面的两座岛,相邻的那座张宁在图麦约威特山上看见过,名为罗莎岛。罗莎岛的西面是米格尔岛。

当然,这些地名都是手机地图上的名称,本地人如何称呼张宁还不知道。

海峡群岛其余四岛在利穆乌南方,分别是尼古拉斯岛、圣巴巴拉岛、卡塔利娜岛和克利门蒂岛。距离利穆乌最近的是圣巴巴拉岛,约有70公里。

利穆乌岛往东20公里就是陆地,最近处是文图拉港,从文图拉向南约80公里是洛杉矶市。

循着加州海岸线往北,张宁在地图上发现了一个熟悉的地名——旧金山,由此,张宁联想到此地最为著名的矿产——金矿。

在张宁看过的西部片里,几乎都有一个相同的故事背景,西部淘金。由于不确定现在的时代是在工业文明之前,还是在废土之后,所以也就不知道能不能赶上这波淘金潮。

……

按照张宁当初的设想,利用考察这座岛的空余时间,准备好修建住所所需的材料。结果,“徒步”过程中的新奇让他完全忘记了这件事。

从岛东部回来后,张宁终于又想起来了。于是,第二天他便开始了筹备。

张宁打算先建四间房子,一间用来当作车库,一间用作存放杂物,剩下两间是卧室和堂屋。

房子地基用三合土夯实,墙壁做成砖墙或者是土坯墙。若是砖墙,就用石灰浆砌,若是土坯墙,还需要一些工具。

土坯筑墙又称作版筑墙,需要有夹板、夯锤。夯锤稍微简单些,夹板就难弄了。没有长锯,如何解板?

为了简化施工难度,张宁决定用生砖,也就是土坯砖垒墙。

同样的原因,房顶只做一个斜面。北高南低,木棍横搭作为房梁,上面覆盖上草和泥土,老家旧时房顶都是这样子的。

为此,他需要准备石灰、砖以及合适的木材。

天刚蒙蒙亮的时候,他便来到了河滩上。先是照料农田,除草、浇灌一套下来就要用小半天的时间。

由于这几天他一直在外,田里的作物有些蔫儿了,好在它们都抗旱。特别是红薯,尽管好几天没有浇水了,却也发了很多秧苗。红薯秧在苗圃内已经拥挤不堪,急需移栽。

张宁没有浇灌红薯,决定今天就把它们移栽到田里,“农时不待人”啊。而且红薯用处很多,既可以充饥,将来还可以酿酒、熬糖,所以他格外重视。

张宁打算让拉莫和芒阿勒负责移栽,这项工作比较简单,两人应该能够胜任,事实也确实如此。

两人来到时,张宁已经拢起了一条田埂,随后便开始教授两人移栽的方法。

第一步是拔苗,又叫薅秧。有点蔫儿的红薯秧苗韧劲儿强,不容易拔断,这就是张宁刚才没有浇水的原因。薅秧很关键,秧苗必须带根,没有根秧苗难以成活。

第二步是移栽。张宁先在田埂上用手扒了一个拳头大的小坑,浇上水。接着他用手指捏住秧苗的根部,将其插入坑里的泥中。手指的作用是护住苗根、顶开泥土。最后将土扒到坑内,按实。

张宁示范过后,便将这项工作完全交给了他们,自己琢磨着烧石灰。无论是打地基还是垒墙,都要用到石灰。

曾经见过的石灰窑都是临崖而建,猜想其原因,可能是为了方便装填物料和修建窑体——这样只需要垒筑一个墙面。这种窑的窑体很大,而且需要用石头垒砌。在没有机械工具辅助的情况下,张宁无法仿制这种规模的窑。

想到烧制陶器时无意中烧成的生石灰,他觉得可以用已经建成的陶窑烧。

从陶窑中取出一块石条,他拿着左右上下翻转着查看,没看出什么名堂来。于是,张宁将它砸开,石条断面分成两种颜色,外层呈灰白色,内里是青色,放进水里外层逐渐剥落成粉,剩下内里的青石。说明这块石条没有烧透,只有表层烧成了石灰。

猜测应该是温度不够,达不到由石化为石灰所需的热量。

要提高温度,首先想到的是更换燃料。张宁觉得,用木柴烧窑时难以维持持久的火力,不如用炭火力更持久。

可惜的是,在这座岛上张宁还没有发现煤炭。好在有树,能够烧成木炭。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