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月光:独居老人或亲家母共处21(1 / 2)

1990年,周幼玲和郭振国结为夫妻。

婚后这一年,20岁的周幼玲和时常两边跑。一边是婆家,一边是娘家。在忙完婆家农活后,有闲就去娘家周家坝帮忙。

郭家有三子一女,不缺劳力。老大郭振扬早期教书匠,90年代后去了佛山,从事郭振国熔铸冶炼工作。妻子从事“淘金者”行业多年,亚运会后,回家带孙子。郭振扬夫妇80年代生一儿一女,老大为女。

老二郭振华,是灰匠,早年也去佛山从事同类行业,亚运会前,便回了老家镇上做老本行。妻子体弱多病,早年也做佛山小工,间歇性的小工。郭振华80末至90年代初,生一儿一女,老大为女。

老三则是郭振国。

老幺是个女儿,郭小玉。95年结婚,先后生两儿子。

而周家一直到现在比较特殊。

21岁郭振国做农村打铁匠生意,走街串乡,有远有近,能回家就尽量回家,实在不能回家,就在当地歇脚。春夏秋好解决,随便能找个地方睡,客家床铺,客家桃屋,室外,室内,或是伙房堆柴处,他都不挑剔。到了冬天,一般挑时间段,有时实在没法回家,又没多余床铺,就在枯草中,客家拿被褥,包着睡,他一点不讲究。

那年代他也没法讲究这些。

在郭振国90年代前,据说郭父打铁,捡了块金砖。它的克数大小,令人瞠目结!

他家那年代家境也却是在雾村算好的,家境殷实。

周老三常常在“围炉会议”上,说郭家那年代时常不缺肉吃。三家儿女共聚一堂,被说的满堂喝彩。

在1996年,郭家挖窑烧砖,次年春分时节,推旧址建新房。

新房旁,有条溪流。他家旁边那块地段,溪流的底子好,是一块整体石头,流水已冲破它的轮廓,成了圆润的,带水沟槽的水渠。

它的水源是周家坝和部分姚家坝的衣食父母,可灌溉良田千亩,也可供周家坝饮用。下山村两个生产小组良田,由它滋润。

水源不大,但也足够他们用。周家坝良田灌溉,另有个一个水库,在郭振华屋子旁边。

随着时代变迁,2003年郭振国又新建妻子娘家——下山村。

选址在他家溪流下来的拱桥口,屋后就是大河。

大河乱石成群,水流哗哗作响。

2001年大年李文华三十去世后,新年的月半节周正宇去世,同年冬月郭振国父亲去世。

2003年,郭晓婷两姐妹和奶奶上初中,便下了周家坝住。

那时郭母身体不算太好,尚能爬坡上坎,在李家不远的菜园子里种点蔬菜,便没种其他粮食。

第二年,郭振扬也下来周家坝,弟弟公路斜对面,建一间两楼一底新房。

日复一日,在一次后房入册时,不小心摔倒,从此腿脚不便,做起了不锈钢靠椅。能杵着她那靠椅彳亍。

同郭振国居住几年后,大女儿07年去广东,小女儿上初中。2009后,郭母由三个儿子共同扶养,一年负责一次。郭振国夫妇常年在广东,有几年轮到他扶养时,便有妹妹在镇上代为照顾。

几年后,幺女在2012年,也去了广东。至此,郭振国照顾老母亲,轮到他这年时,便接去广东生活。年底又送回老家,由郭振扬照料。

按顺序轮替。

在第一年郭母去广东时,郭振国一边背上车,一边照料她的衣食住行,车里的拥挤,客车和私家车也得忍受。

他别无他法!

而她也只能无可奈何!

来了广东后,周母赵氏和郭母同居一屋檐。

郭振国、周幼玲夫妇上班期间,便由周母安排两个老人的生活伙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