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 / 2)

少年重重的拍了拍脑门,试图想起来什么,不能说是收效甚微,只能说是白费力气罢了。

少年猛然发现腰间竟挂着一个灰色的小包袱,他惊喜地将其取下并打开,包袱被打开的那一瞬间,少年那满脸的欣喜瞬间转变为失落,包袱里仅仅只有一个木牌子。少年将牌子拿出来,凭借着黯然失色的月光,仔细揣摩着。

老者不知什么时候也跟着出来了,也陪着少年坐在泥地里,老者发现了少年手中的木牌子,将它拿了过来,放在手心里,眼睛眯缝着,几乎是要贴在脸上。老者的手也没有闲着,反复的摸着牌子。

少年撇见了老者那皮肤褶皱、粗糙,满是老茧的双手,他的生活过的没有那么如意吧,是岁月,是苦难造就了一双这样的手。

“您这是?”少年疑问的话语还没说完,老者的瞳孔却突然放大,表情俨然变得诧异,难以置信的脱口而出:“这居然是用紫木做的!”

紫木牌子上明显刻了两个字,第一个字已经模糊不清了,无法判断出是什么,第二个字却很清晰的能看出来是“峋”。这大概是少年的名字。

老者又仔细端详了一番,笑呵呵的对着少年说道:“孩子,你既然是流落到我们李村了,也算是个缘分,你的名字里有峋,那就先叫你李峋吧。”

李峋点了点头,从泥地里站起身来,双手抱拳,恭恭敬敬的向老者鞠了一躬,嘴边还说道:“李峋,谢过前辈救命之恩。”

老者再次露出笑容,乐呵地像是一个孩子一般,摆手说道:“没什么,没什么。”

李峋也在这一刻第一次露出了一丝淡淡的笑意,恭敬道:“晚辈可能要在前辈这里呆上几日,希望前辈不要嫌弃晚辈麻烦。”

老者缓缓起身,李峋见状,赶紧上前将老者扶起,李峋的这番举动,明显加深了老者的好感,老者的气息变得更加的柔和与和善。老者将右手搭在李峋肩上,道:“好孩子啊,不必这么客气,我姓李,名和,叫我爷爷就行了。”

……

与此同时的东吴,建业。

趁着迷蒙冷寂的夜色,两小卒轻语对话。

“曹操现在基本已经横扫北方,我想不久之后便会南下讨伐我们了。”

“是啊,马上就又要有一场大战了。”

“现在天下大乱,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国家统一,不再有战争啊?”

“和平这件事,别想了,主公听了鲁肃的话,不可能忠心于汉室了。我想鲁肃说的话也有一定道理,汉王朝的气运早己衰亡,我们必将致力于建立一个新的国家。”

“建立新的国家吗?又要经历多少战争?又要死去多少人……”

追溯过往,时间来到公元200年。

通过周瑜的举荐,孙权初次见到鲁肃。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在座的宾客都自行退去,眼见这番情景,鲁肃也辞退而去。鲁肃刚离开,孙权赶紧起身,将鲁肃寻回,与之畅谈对饮,密谈。

孙权道:“当今汉室如大厦即倾,四方纷乱不已,我继承父兄创立的基业,企望建成齐桓、晋文那样的功业。既然您惠顾于我,请问有何良策助我成功?”

鲁肃面目平静,对答道:“过去汉高祖耿耿忠心想尊崇义帝而最后无成,这是因为项羽加害义帝。如今曹操,犹如过去项羽,将军您怎么可能成为齐桓公、晋文公呢?以鲁肃私见,汉朝廷已不可复兴,曹操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被除掉。为将军考虑,只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变幻形势。天下局势如此,据有一方自然也不会招来嫌猜忌恨。为什么呢?因为北方正是多事之秋。您正好趁这种变局,剿除黄祖,进伐刘表,尽力占有长江以南全部地方,然后称帝建号以便进而夺取天下,这如同汉高祖建立大业啊!”

此话一出,孙权闻言诧异,道:“我现在在一方尽力,只是希望辅佐汉室而已,你所说的非我所能及。”

言虽如此,孙权仍厚待鲁肃,采纳他的看法,以其《榻上策》为建国之策。自此,孙权集团性质转变为割据军阀势力。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