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两年后(1 / 2)

江南烟雨如画,小桥流水人家,引得无数文人墨客回首。

大晋从不缺乏文道人才,每逢春围之际,天下士子便于建康齐聚一堂。迎春楼作为秦淮河畔第一青楼,自然是吸引了不少文人雅士。

福贵站在迎春楼的天台上,望着天空中皎洁的玉盘。这两年来,少爷除了偶尔去楚王府拜访崔先生外,整日足不出户,白天练功晚上读书,似乎是把十里秦淮的美人们都忘却了。

可怜惜春楼的柳施儿还心心念念少爷为她赎身,估计少爷都不记得有这么个人了吧!

福贵知道少爷不是有意如此,自从前线传来急报,前秦大军压境,二姥爷与大公子随大军开拔,奔赴战场后,少爷便一直是一副闷闷不乐的表情,每日除了吃饭睡觉外便是练功、读书。

如今不知道是怎么了,建康一隅之地居然达官显贵云集,随处丢一板砖都能砸到某位京中伯候之子,哪怕是福贵这种出身卑微的人也明白,有大事要发生了。幸好少爷这两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否则以他的性格,定会得罪那些贵人的。

“唉,多事之秋啊。”福贵感叹了一声,喝下杯中最后一口酒。此时楼中雅间不知是何人举办宴会,好像叫什么中秋诗会?竟连东家的人都不得入内,福贵还是靠着脸熟才在天台上占得一席之地。

楼下人声鼎沸,似是在为谁欢呼。福贵不明白,这些庸俗之辈写出的诗远不及自家少爷,为何能得到众人的欢呼呢?

虽然他连字都不认识,可这并不妨碍少爷在他心目中无与伦比的地位。

连大少爷都称赞的诗,定然是上上之选。

......

“月明似白玉,玉白似明月。好一首回文诗啊,沈兄文采真是越发精进了。”

“哈哈哈哈,余兄过奖。”

沈文非常得意,这首诗是他绞尽脑汁,想了大半月才写出来的,为的就是在此次中秋诗会上崭露头角。

诗会的举办者,据说就是楚王世子。

诗人皆知楚王爱好诗文,他的儿子自然也不例外,从小耳濡目染下,也养成了念诗写词的爱好。

沈文出身小康之家,并未拜得名师,若是没有意外,他这辈子想要出人头地是不可能了。科举的名额每年有限,都是保送给世家权贵子弟,像他们这种无权无势的贫寒子弟,想要求得一官半职难如登天!

他不甘心,十年寒窗苦读是为了从底层翻身,做人上人的,不是为了待在学堂中为小孩们开智。

所以他决定做一件违背祖师的事,他要卖弄自己的文采,去取悦那些达官贵人,趁机攀附上权贵,他不要再做寒门子弟了。

多方打听之下,得知楚王世子将会于中秋时节,秦淮迎春楼中举办一场诗会。

沈文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能不能摆脱世世代代的平民身份,就在此一举了。

他准备许久,呕心沥血之下终于艰难的写出一首回文诗,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他一定要把握住这次机会,在此次诗会中拔得头筹。

“余兄,世子殿下会如何看待我这首拙作?”

沈文满脸得意,享受着众人的吹捧。

“世子殿下的心思岂是我等能够揣摩的。不过沈兄文采确实非凡,相信殿下也会赞叹吧。”余士易回答道。

今日参加诗会的都是江南一带的才子,他与沈文是同乡,二人此行目的一致,都是为了在世子殿下面前大放异彩。

或者说,这场诗会举办的目的,便是为了笼络江南才子,不出意外的话,日后定然还会有重阳诗会、上元诗会之类的。

余士易很是羡慕,在他们这个年纪能做出这样的诗极为不易,来日必将成为一代文豪。而他自己做的诗就很一般了,先前他自信的大声朗读出自己的诗,却见众人一脸犹豫尴尬,心中便有了数。

“唉,沈兄的诗写得真不错啊。”

沈文听闻此言,不自觉的昂首挺胸。

雅间屏风后传来一阵令沈文身心舒畅的声音:“不错,年仅十六便能做出回文诗,实属不易。”

沈文哪能不知道声音是谁发出的,赶忙上前拜谢道:“多谢世子殿下夸赞,沈文日后定当磨炼文笔,再创佳作。”

“嗯,若是单看今晚的作品,你的诗确实为上上之选,可这迎春楼东家也曾做过一首诗,如今就挂在你们身后的墙上。”屏风后的声音再次传来。

沈文等人闻言,齐刷刷的回头望去。只见墙上裱着一首诗,名为《春逝》,正是当初唐奕抄来献给大哥大嫂的诗。

“此恨经年深,此情度日久。

谁知我知你,我知你之深。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