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石磨村(1 / 2)

六月里。

天气闷热的如同蒸笼一般,在太阳落山之后才稍微好转几分。

夜色开始降临,一座小村庄渐渐隐入黑幕之中。

“石磨村。”

或许是因为临近小河石头巨多,而村里又不缺石器而得名,也不知祖先何时搬来此地,村落背靠一座大山,人们依靠梯田耕种而生。

月光初现,村民们早已吃过晚饭开始歇息,一切显得无比安宁平静,不过村庄的寂静被不时传来的几道狗叫声所打破。

此刻村外一段崎岖的山路上突然有两盏灯光亮起,同时伴随着一阵“突、突、突”的声响传来。

等靠近之后才发现是一辆“四轮拖拉机”正在缓慢行驶。

这物件在方圆百里可算是稀罕物,能在那个年代买得起这玩意的可不是一般人。

放眼附近几个村庄,估计有不少人都没见过这东西。

眼见车辆已经爬上了山坡,拖拉机驾驶员左手在腿边拨弄了一下,将一根挡杆挂入了高速挡。

随后右手伸入裆部正中,握住中间的一根挡杆猛的向前一推。

二档变五档,如同老牛变野马,拖拉机的速度立刻提升了不少。

随着一脚油门的踩下,拖拉机猛的一窜,似乎也有了那么一丝的推背感。

“嘭、嘭、嘭...”

车头前方竖立的烟筒黑烟直冒,发动机如同老头推完车一般,半天才喘过气来。

山路“坑坑洼洼”不像柏油路那般平坦,拖拉机后方拽着的车厢跳动不已,就连前面的驾驶员也是被颠的“一上一下”。

“这山路还真是难走,老子屁股都快颠麻了。”

驾驶员不满的嘟囔了几句,这拖拉机还是自己从外地购买,开了三天三夜才到达这里。

眼见即将进村,驾驶车辆那位左手撩了一下眼前垂落的头发,露出了一副漆黑的蛤蟆镜。

随后右手伸入双腿中央又是拨弄了一下,拖拉机速度立刻降了下来,但是油门却加大了不少。

“进入村里速度可以不快,但是声音一定要大。”

在八十年代,西北的农村还没有通电,平时就连油灯都舍不得点上一会。

天黑之后大家都是早早的开始睡觉,要么开始造人计划,这也就导致家家户户基本都有四五个孩子。

拖拉机进村之后开始绕起了圈,早已歇息的村民顿时被惊醒过来,大家还是第一次听见这种声音,许多人翻起身竖着耳朵开始倾听。

“这难道是鬼子进村了不成。”

不一会渐行渐远的声音又传了过来,听着像是在村里又转悠了一圈。

直到第三次之后,不少人开始按耐不住,穿好衣服准备外出察看。

半晌后,村民们跟随着声音聚集在了一起,也就是我大叔家门前...

我叫“肖迁”,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我的二叔,记得那年我才四岁左右,时间太久记忆有点模糊。

太爷爷在我小的时候还健在,那时身体还算比较硬朗,总共有五个子女,我爷爷排行老大,还有两位姑奶奶以及二爷和三爷。

姑奶奶由于出嫁在远方,相隔太远导致我几乎没见过几次,模样大都记不真切,我爷爷同样有三个儿子,我爸爸排行老三,还有我大叔以及刚刚开着拖拉机回来的二叔。

我们整个家族算是人丁兴旺,不过以前村里基本大都如此,家家户户都有不少子孙。

但是多一人就多一张嘴,在那个年代吃顿饱饭几乎就是奢望,生的孩子多能活下来的却是极少。

在二叔回来的那天,我们整个大家庭已经分家好几年了,爷爷则留在了大叔家里。

拖拉机的声音在我脑海中印象深刻,那晚已经熟睡的我也被吵醒,看着父母出门前去察看,忍耐不住的我也跟了出去。

穿上那条不知流传了多少代的裤子,几乎可以用破布来形容,前后通透无比凉快。

等我出门时已经有不少人围在了大叔家门前,我凑上前后第一次见到了奶奶口中经常挂念的二叔。

“肖二。”

以前的人取名字都比较随意,好像有过一种说法,姓名普通一点比较好养活。

于是村里有了很多有趣的名字,比如“二喜、三顺、六贵、九乐...”

此刻的二叔上身穿着一件皮夹克,裤子则是当时最流行的喇叭裤,站在那里偶尔还会伸手拍一下脚上穿着的皮鞋,似乎上面有着不少的尘土。

就算是此景,戴着的那副蛤蟆镜还是没有摘下来,也不知道大晚上能不能看的清。

就身上穿着的这幅行头而言,毫不夸张的说。

“在当时简直就是村里最靓的仔。”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