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出师无名(1 / 2)

当时,童贯以太师枢密院的职衔总理边境军务,邓洵武又劝童贯道“西北方的戎虏(指西夏)的势力与契丹相比要劣弱得多,但是凭我朝的兵力能制服他吗?恐怕将来兵连祸结,永无安宁之日了。”童贯不听。

邓洵武又上疏陈述伐辽取燕的利害得失,列了二十七条,取名为“北伐问目”,每一条都有详细的备注。

其中一条为“出师之名”。备注为:“我朝凭借澶渊之盟,百余年来人民不知兵器为何物,如果单方面毁约,必须有正当的名义来说服我国百姓,并光明正大地告知敌国”。

邓洵武在上疏中又说:“董才是易州辽水(今辽河地区)人,出身贫贱,但性格沈雄果敢,成年后改号为董庞儿,曾经招募乡兵,抵抗女真。

有一次打了败仗,主将要将他处斩,董才便逃亡到深山,作了强盗,劫掠附近州县,人众上千,契丹大为恼火。

董才率军翻越飞狐(今河北省涞源县飞狐关)、灵邱(今山西大同灵丘县)进入云州(今山西大同)、应州(今山西应县)、武州(今山西神池武寨)、朔州(今山西朔县)等地,与辽军对抗。

董才斩杀了一名契丹牛栏监军【注:牛栏监军司是契丹设立的地方军事机构之一,隶属总管府,其主帅为牛栏监军】,用匣子盛装着他的头颅献给我朝。

政和七年,知岢岚军(今山西岢岚县)解潜招降了董才及其同党,奏闻朝廷。

解潜的奏章称:‘接受董才则可成全君臣大义,不接受董才则恐怕伤害燕云地区汉人的归化之心’。

徽宗召见董才,董才表示愿助我朝从契丹收复幽云故地,其诚意极其恳切,徽宗遂赐他姓赵名诩,大约是‘翊戴赵家天下’之意”。

…………༺࿈༻…………

赵普《谏伐燕疏》节选如下:

“武胜军节度使臣赵普顿首:

近来朝廷举动异常【注:举动异常指雍熙北伐。北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欲收复燕云十六州,派二十万大军分兵三路伐辽,在岐沟关(位于河北省涿州城西南松林店镇岐沟村)等地溃败,狼狈撤回,从此直到北宋末年,再也不敢对辽用兵】,臣不知因由所在。

虽然听到前线传来一些取胜的捷报,但没有听说己经克复成功的消息。

开战不久,恰值炎暑天气,百姓向前线运输粮草己经倦劳不堪,战士们擐甲持戈,冲锋陷阵,鏖战犹酣,也不知何时是个尽头。至于人民苦痛、军队疲惫恐怕是在所难免的了。

自从此月与辽开战以来,臣疑虑重重,深感陛下(宋太宗赵光义)时刻以天下为念,心系百姓,英明决策,创立了伟大功业,一切举措,绝无失算。

至于和平收复浙右【注:浙右即浙江西部,指五代十国的闽国。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割据福建漳州、泉州两府的闽王陈洪进与割据两浙的吴越钱氏相继向宋廷纳土归降】,力取河东【注:此处河东指北汉。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二月,宋太宗赵光义率军亲征北汉,北汉主刘继元遣使赴辽求援,宋军击退辽国援兵,攻破太原,北汉灭亡】,这些功绩将成为后世代代流转的佳话。

与此同时,一雪前代之耻辱(指契丹吞并幽云十六州一事),四海一统。十年之后,天下富庶,百姓和乐。

唯独番戎(契丹)未能平定。难道契丹真的有力量与我朝抗衡吗?

只不过是因为北方夷狄,游牧迁徙,行止无定,去讨伐他们就远走高飞。

所以自古以来,中原王朝都难以制服他们,前代的圣帝明王无不将他们安置于教化所不及的偏远蛮荒之地,任由他们随逐水草,如同对待放养的畜牲。

那么现在官家【注:官家,对皇帝的尊称】又何必与番戎过不去呢?

此事必定是有小人谄佞奉承、欺骗迷惑英明的圣上,为了本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务兴师动众,提出名不正言不顺的建议。

在此姑且不论此事的是非曲直,只考虑战争将会旷日持久,至少持继半年,所耗军费,难以估量。

臣因此事反复揣测,内心深感忧虑。

窃念臣虽然缺乏智谋,但粗略浏览过历代典籍,千古以来强盛败亡的深奥义理,都一一记录在史册上。

历代帝王行善作恶的轨迹,著录于经史之中,其中因淫欲而招祸,因行善而致福的微妙关系,莫不如影随形,鲜明好比丹青,明晰恰似日月。

历史是经验教训的汇集,历代帝王无不珍惜,借鉴前史。

臣阅读《史记》,见汉武帝(刘彻)时主父偃、徐乐、严安等人的上书,以及唐元宗(即唐玄宗李隆基)时的宰相姚元崇直奏十件事【注: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唐玄宗欲任命姚崇为宰相。

姚崇提出要求唐玄宗答应他“为政先仁义”、“不求边功”、“中官不预公事”等十件事后才愿意接受宰相职位,此事史称“十事要说”】,可以立即消除国家患难,迎来太平盛世,只是担心皇上不能留意,匡正时政之弊端,没有超过这些古训的了。

臣又听说有“前事为后事之师,古人是今人之则”的古训。

虽然说这话的年代,与现代相隔遥远,考量其是非准则,必定与今天没有差别。

所以臣仔细抄录下来,特意面见陛下,亲手呈献,伏望皇上赐恩披览。

伏念臣侥幸凭借凡庸之材,忝居显位,幸逢国家一统天下的千年难遇之鸿运,深蒙二圣(指宋太祖赵匡胤与宋太宗赵光义)知遇之恩,从茅草屋拔擢至朝堂,并非由于臣智略过人,只是幸运地遭遇到圣明的君王而己。

皇上的恩德何只限于赐予车轿?然而臣对皇上的报效却不如犬马之报恩于其主人。

臣虽然略具一点见识,然而时常心怀惶恐与惭愧,更令人愤恨的是臣如今齿脱发落,身体衰弱,精神减省,既不能为朝廷出谋划策,又不能效命于前线,惟有一点血诚之心,书写在尺疏中上奏。

伏见当今朝廷调将遣兵,长途远征,讨伐番戎,驱使上百万户的百姓从事粮草运输,致使数十州的地土,半数失于耕种蚕桑。

以此看来,发动北伐战争,与使用驽机去捕捉小鼠、用明珠去弹射鸟雀有什么区别?得到的少,失去的多。

况且极少的这点利益,还不一定能真正到手,而在失去大量利益之外,又需要付出无数血汗,根本看不到国家会因此事得到任何便宜,还望皇上注意在这个问题上慎重斟酌。

臣听说‘圣人不凝滞於物,见可而进,知难而退,理贵变通,情无拘执’【注:本句出自宋邵伯温《闻见前录》,大意为圣人不受外部环境影响,见到机会就进取,知道困难就退缩,贵在善于变通,不宜拘泥固执】’。

所以前代的圣人有‘事苦则虑易,兵久则变生【注:谚语,出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大意是:事情过于难办会就可能改变主意,战争时间长了会出现意外的变乱】的领悟。

臣的愚忠,所深感恐惧的也在这里。

秦始皇的拒谏【注:秦王嬴政平定了缪毒之乱后,诛灭其三族,又囚禁其母后赵氏。嬴政回到咸阳后,大夫陈忠劝他宽恕其母后,将太后迎回咸阳。

嬴政大怒,命人将陈忠捶杀。陈忠被杀后,相继又有二十六名朝臣,为太后之事劝谏嬴政,先的被诛杀】,最终连累到子孙遭遇亡国之祸。

汉武帝回心转意,因而延续了汉朝社稷的寿数【注:汉武帝刘彻的皇后陈阿娇受宠但善妒,被武帝贬废至长门宫。

陈阿娇听说蜀郡司马相如擅长作赋,于是以黄金百斤为赏金,请司马相如写作《长门赋》以叙述幽情,汉武帝读了《长门赋》后回心转意,重新宠幸陈皇后】。

关于北伐这件事,如果疏忽大意,任其发展下去,恐怕将来后悔恨迟。

况且十多天以后,就要进入炎暑七月,臣私下忧虑的是内地因炎热陷于困境,但边境地区却会提前进入凉秋,北方的夷狄到时候弓劲马肥,更加难于制服。而中国则百姓困顿、兵马疲惫,恐怕不再听从朝廷指挥。

臣如今独自提出与众臣的主张相违背的意见,背负了违抗皇上旨意的罪过,斗胆陈述愚妄无知的见解,或许其中也有可取之处吧?

臣私自揣摩,臣的暮年时光,还剩下多少天呢?酬恩报义,正应该在今天就行动,怎么能因为担心增加皇上宵衣旰食的忧劳而逃避呢?又何必担心犯下越位进言的罪过而受到惩罚呢?

但愿圣上听从臣的愚见,趁早商议撤军方案,姑且将此次行动视为诸葛亮的七擒孟获之策略【注:公元225年,西南部落首领孟获反叛,蜀汉丞相诸葛亮发兵征抚,七次生擒孟获,又七次放还,使西南夷心悦诚服,归顺蜀汉】,除了动用武力,还有别的万全之策可以达到目的。

伏望皇帝陛下寝食安和,惠养天下疲乏羸弱的百姓,永远不关闭夷狄的归化之门,使边境的烽火永远停止报警,四方边境之民自然仰慕归化,天下人民都臣服于朝廷的仁德仁政。

等到四方夷狄都来归顺我朝之时,可以预见的是,到时候契丹除了归降绝没有别的出路,又何必劳民动众,卖牛买刀【注:‘卖牛买刀’是‘卖刀买牛’的反义辞,‘卖刀买牛’意为卖掉武器,购买农具,程登吉《幼学琼林》:‘刘昆宰江陵,昔日反风灭火;龚遂守渤海,卖刀买牛’】呢?”

…………༺࿈༻…………

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五月二十七日,广安军【注:广安军,今四川广安,北宋沿袭唐朝军州制,以军为州】布衣【注:布衣,无官职的平民】安尧臣上书,请求朝廷中止向燕云地区出兵。

安尧臣奏疏:

政和八年五月二十七日,来自山林草泽的布衣臣安尧臣谨昧死拜表上疏,献于皇帝陛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