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与李标夜谈20(1 / 2)

到了晚膳时间。

皇后怀孕,坤宁宫现在是御膳房重点照顾的。

所有的好东西都紧着周皇后优先。

御膳房早就得知朱由检在周皇后这里用膳。

因此晚间膳食更加丰富。

胡椒醋鲜虾,烧鹅,火贲羊头蹄,鹅肉巴子,咸豉芥末羊肚盘,蒜醋白血汤,五味蒸鸡,元汁羊骨头,糊辣醋腰子,羊肉炒,煎烂拖虀鹅,牛肉炒黄菜,素熇插清汁,蒸猪蹄肚,两熟煎鲜鱼,炉煿肉,筭子面,撺鸡软脱汤,蒸鲜鱼,五味蒸面筋,羊肉水晶饺儿,丝鹅粉汤,三鲜汤,绿豆棋子面,椒末羊肉,香米饭,蒜酪,豆汤,泡茶。

共计二十九道。

朱由检陪周皇后用了晚膳,又急匆匆的回到了东暖阁。

坐在龙书案后,看着内阁送来的一摞折子,旁边还有上林苑直送皇宫的。

上林苑的奏折写得非常详细,因为上林苑参与补发关宁锦防线军饷之事,除林衡署,良牧、蕃育、嘉蔬三署已经是捉襟见肘了,因此上奏请求停止供应后续肉食菜蔬。

良牧署负责牛、羊、猪等牲畜饲养,牧场有二千三百多顷地,从业牧户多达二千四百多户。

蕃育署负责家禽鸡、鸭、鹅等饲养,牧场有一千五百多顷地,养户两千三百多户。

嘉蔬署则负责蔬菜供应,种植面积有一百一十多顷。

林衡署专职水果、花卉园艺,栽种面积一百八十多顷,栽种户一千九百多户。

整个上林苑主要由这四署组成,协同司牧局给皇宫专供副食。

因为朱由检只想给辽西前线军队开开荤,没想再给其他边军加饷,随即用御笔批复,同意上林苑的奏请。

随后又开始看内阁送来的奏折。

旁边伺候的王承恩,看皇帝如此辛苦,不免有些感慨。

皇爷白天接见官员商讨国事,晚间还要批复奏本,看着都累。

待所有奏折批复完,已是深夜亥时。

朱由检揉了揉眉心。

“大伴,传李标进宫。”

“奴婢遵旨。”

王承恩暗自叹了口气,躬身领旨而出。

待李标进宫,已是子时三刻。

李标风尘仆仆进入东暖阁,却见皇帝站在窗口看向外面。

“臣李标叩见阝”

还不等李标下跪,朱由检直接扶住了他,拉着他坐在了旁边的凳子上。

“李卿,朕之所以连夜召你入宫,是想听听你对佛教的看法。”

李标本来还有些疑惑,不知皇帝深夜召见所为何事,现在听皇帝如此问,心里顿时明白了。

白天内阁收到御史弹劾国子监官员痴迷佛教,于衙堂公然带领监生们诵读佛经之事。

“回陛下,请恕臣直言不讳,我朝太祖皇帝早年出身于僧侣,自洪武元年起,有鉴于蒙古崇奉喇嘛教之流弊,转而支持汉地传统佛教各宗派,因此喇嘛教在中原渐衰,而禅、净、律、天台、贤首诸宗逐渐死灰复燃。

天界寺有善世院,掌全国名山大刹住持之任免,每三年发度牒一次,僧官由礼部任免。

我朝旧制规定,各州府县只许保留大寺观一所,僧众集中居住,限各府不得超过四十人,州三十人,县二十人。

男子非年达四十岁以上,女子非五十以上者不准出家,防止僧俗混淆,规定僧人诵经仪式和施主布施金额。

臣一直认为佛教乃中土荼毒之害也,佛教者,传自天竺,教化万民自暴自弃,即所谓看破红尘,严重减少朝廷赋税收入。

昔年北周武帝灭佛,使僧众还俗,这对朝廷来说,增强了一些兵力,为国库增添了收入。

但佛教当时已普遍为百姓所信仰,单用暴力只能取得相反之效果。宋人指出,大隋在周武灭佛之后,大兴佛教,就是为了收买人心。

当年,佛寺被毁,僧众失离加上灾区流民数量巨大,为防止僧侣流民动乱,大隋曾招收置藏各地僧侣,并允许私度僧尼出家。

开皇十年间,一次私度者有五十余万,这种措施,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流民问题。

故此,臣以为佛教应当打压,但不能直接灭除,可循序渐进徐徐图之,可从各地寺院征收香火税,取消佛教各种优待,以限制佛门继续扩散教众。

另限制官员信奉佛教,朝廷停止建造修缮各地寺院,收回各地寺庙多余田地,提升本土道教地位,用以压制佛教气焰。”

朱由检听完之后,陷入思考。

其实他早就有打压佛教的想法,只是佛教如今太过昌盛,百姓烧香拜佛比比皆是,一旦不慎就会失去大片民心。

“李卿,对于各地都司卫所,后续整改一事,你有什么好建议?”

李标闻言一愣,随即说道:“回陛下,卫所整改刻不容缓,我朝共计十七都司,内外卫三百二十九,守御千户所六十五。

我大明边患日棘,大将之设,遂成常员,镇守权重,都统势轻,卫所精锐,悉从抽选。

然,营兵之精锐皆抽到各镇边军之中,致使各地卫所战力羸弱,各县匪患猖獗,若有扯旗造反者,则不易镇压。

臣建议在外都司卫所由营兵制改为募兵制,一来可增强边军抽调时士卒战力,二来可更好守护地方安宁。”

朱由检又陷入沉思。

其实,卫所并不是真正的军营。

卫所军士世居一地,且耕且守,战时由朝廷临时调兵遣将,兵将分离,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除获皇帝亲封外,各地都司总兵、副总兵,包括参将、游击、把总,皆由五军都督府推荐列衔领任。

但是如今精锐士卒都在各镇边军预防外敌,卫所留守军卒老弱严重,可若是全都改为募兵制,固然可提高战力,但是放弃军屯世居地的老卒,会极大增加朝廷负担,因为田地都是那些老卒家里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