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大朝会(上)(1 / 2)

翌日

临近卯时

天空刚泛鱼肚白

朝房

文武官员们都已经聚在这里了。

因为是早朝,并且是新皇登基后首次早朝,提前接到传召的所有朝参官和京朝官们,大半夜就戴着牙牌往宫里赶。

大部分官员都是同路,在京城城南的东、西长安街居住最多。

为了确保按时参加这次的早朝,大臣们睡了两个时辰就起床,穿戴停当之后,便赶往午门集合。

待有大臣抵达午门外,便有太监领进朝房。

本朝为了方便官员们候朝待漏,在皇城内建有多处朝房,官员们平时便按照品级坐立其中,等待宫门的开启。

作为近臣的优待,端门内设有专门的直房,右阙门南是锦衣卫的直房,下三间则是翰林直房,候朝时,大学士一半居北楹,众学士中楹,余者南楹。

此外在端门内左侧另有直房五间,就是所谓的板房,是詹士府、左右春坊和司经局官员侯朝的地方。

午门之上的城楼就是所谓的五凤楼,其中设有朝钟朝鼓,由内廷钟鼓司的太监们负责管理。

待到了上朝时分,钟鼓司便敲鼓响钟,然后打开宫门。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中间设有御道,平日里并不开启,左右两阙则是供当值将军和宿卫执杖旗校等人的出入。

百官们上朝入宫,则只能走左右两掖的左掖门、右掖门。

当年太祖在位的时候。

因文武官员入朝时争先恐后、队形混乱,太祖皇帝便规定了将军先入,次近侍官员,次公侯驸马伯,次五府六部,再次应天府及在京杂职官员的顺序。

后来因侍卫和朝官们又经常发生拥挤,于是又另行规定,待到第三通鼓响,先开两门,放官军旗校先入摆列,百官则在掖门前按照次序排队,等到鸣钟之后再开门入内。

这条规定一直沿用至今。

但是朱由检登基后,在乾清宫增设了内卫司,是皇帝直属司,朝会的旗校排列仪仗就由大内侍卫代替,依旧是按照鼓声为准。

卯时

“咚咚咚!”

“咚咚咚!”

“咚咚咚!”

五凤楼鼓响三通。

两百名大内侍卫按照排列的位置站好,一个个都是披挂黄铜重甲,右手扶着腰间钢刀,左手持着黄铜虎头圆盾,身形高大威猛,表情严肃,眼角眉梢透着千层杀气,身前身后带着百步威风。

大内牙将手中拿着一条系有黄绫的水牛皮鞭,四名大内校尉一字排开,侍立于牙将左右。

就这阵势绝对比内城禁卫要震撼许多。

“噹~”

五凤楼开始鸣钟。

文武官员们早在鼓响时,就来到掖门前按照次序排队。

听到鸣钟头声之后,有内卫从里面打开了宫门。

“噹~”

鸣钟二响。

官员们开始依次进入皇宫,文官由左掖门进入,武官则由右掖门进入。

官员们入宫之后,走到金水桥以南,依据品级排列好队列。

“啪!”

“啪!”

“啪!”

大内牙将鸣鞭三响。

大臣们这才依次开始通过金水桥。

众臣抵达奉天门丹墀,在御道两侧相向站立等候,其中文官为左班,武官为右班,这叫做起居。

在此期间,有负责纠察的御史在一旁进行监督,凡是有咳嗽、吐痰、放屁、说话、拥挤或者仪态不整者,都会被记录下来,到时候上报处理。

奉天门上廊内正中设御座,就是所谓的金台,台阶左右是钟鼓司的乐队,殿陛门楯间列有大汉将军,由内卫司校尉担当。

御道左右及文武官员身后都各有重甲内卫站立。

此时朱由检身穿五爪金龙袍,在王承恩的陪伴下到达奉天殿御门后。

钟鼓司开始奏乐,穿红色飞鱼服的锦衣卫力士撑五伞盖、四团扇,从东西两侧登上丹墀,侍立于御座后左右。

有内使两人,一人执伞盖,立于御座旁,另一人执武备、夹二扇,立于御座后正中。

自本朝天顺年间之后,执伞、扇的锦衣卫力士位置曾被移到了金水桥以南夹立,只留座旁之伞及夹武备二扇,座旁之伞,遇到大风时也可被撤去。

但这次朱由检修改了这项制度,御用伞扇仪仗恢复到天顺年间之前,用以表明内心崇尚太祖皇帝之心。

朱由检登上御座之后。

“啪!”

“啪!”

“啪!”

内卫牙将再次鸣鞭三响。

鸿胪寺唱入班:“百官上殿觐见~”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