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十四下:锋矢相摧三百载,代北胡儿肩狼归28(2 / 2)

当然这种随风折倒的品性很难使人信赖,吐蕃将沙陀人迁离了故地,朱邪尽忠便将着他的族人到了甘州(今甘肃张掖)。后来回鹘(即回纥,此时已改号回鹘)西略,夺取了吐蕃控制下的凉州(今甘肃武威)。甘、凉东西接境,吐蕃感到了不安。

突厥、回鹘同为匈奴后裔,随着大唐征战时,沙陀人还得到了从属于薛延陀的同罗、仆骨两部的降俘。同罗、仆骨与回鹘的血脉很近,他们都是“铁勒诸部”。

吐蕃人疑心朱邪尽忠执两端并不是空穴来风,以下各处的历史记载便是一样了。一日,朱邪尽忠对他的两个儿子朱邪执宜、朱邪葛勒阿波说道:“我世为唐臣,不幸陷贼污节,今若走萧关归唐,不胜于绝种于此乎?”儿子们也早就受够了吐蕃的征发、役使。

元和三年(公元808年),朱邪尽忠父子尽起部族三万帐向着萧关进发。吐蕃大军前遮后追,左突右击,朱邪尽忠战死,沙陀大部冲散,朱邪葛勒阿波领着一部北走,循着乌德鞬山(今蒙古国西南杭爱山)东走,到达振武城时只剩下了残部七百;接掌父亲鼓纛的朱邪执宜为吐蕃大军鸣镝所集,他也偏离了洮水,最终到了灵州。士不过三千,马不过七百,杂畜橐驼仅千头;其他被冲散的老弱却沿着洮水,过石门山,最终到了萧关,进入了凤翔、兴元。

朔方节度使范希朝在第一时间便向宪宗皇帝表奏了此事,他希望能将沙陀置于朔方的管控之下,沙陀骁勇健斗,能够从甘州杀过来的更非寻常健儿可比。朔方面对吐蕃、回鹘的压力太大,需要骁勇。宪宗皇帝对沙陀的归国也是感慨不已,下诏沙陀部于盐州安置,置阴山府,以朱邪执宜为阴山府兵马使,自凤翔、兴元还者悉还其部。葛勒阿波到达振武后更是获授左武卫大将军,兼阴山府都督。

宪宗如此任命似乎有挑拨离间之嫌,阴山府都督不应该授予沙陀人的酋长吗?在《旧五代史》中出任阴山府都督正是朱邪执宜,葛勒阿波这人便没有出现。或许真实的历史是:朱邪葛勒阿波为兄,朱邪执谊为弟,故当日分道之时,葛勒阿波得独领一部,而作为阿弟的执谊只能跟着父亲走。可是尽忠战死于道,沙陀人的旗鼓便由执谊暂掌,其兄尚在,旗鼓、都督自然合予其兄。可是到后来,朱邪执谊还是成为了沙陀人的酋长,葛勒阿波的名字再也没能出现在此后的历史记载中。

范希朝对待沙陀人是推心置腹,尽心尽力。为他们市牛羊,甚至为他们请得了原本属于太原兵的六百分衣粮。一年后朝中有了异议,认为灵武近吐蕃,恐沙陀反覆生变;又说凭空多出的这一万张口使边粮腾贵!

问题是范希朝带来的,范希朝移镇太原便将沙陀人将到了河东。范希朝选了劲骑一千二百人留在了太原,号沙陀军,另置了军使。将余众安置在了振武东北的定襄川,葛勒阿波到达振武后便在此处放牧。朱邪执谊不满部落分散,又不服葛勒阿波这个都督,便擅自将大纛立到了朔州北境的黄花堆。可是这并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于是他愤然翻过了阴山,到了神武川,自号为阴山北沙陀。

转机很快就来了,宪宗皇帝决定对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契丹人王武俊之孙,王士真之子)进行征伐,朱邪执宜接受征调,屡立战功,在木刀沟一役中更是以七百骑横贯成德数万伏军,与诸军斩得敌首万级!兵罢之后,朱邪执宜便以功得了蔚州刺史一职——蔚州是代北三州之一(余二州为云、朔),东界是恒山,接境幽州,道联义武、成德,朝廷的用意自然是要他与义武犄角,防遏幽州、成德二镇。

朱邪执宜这下算是在大唐立住了脚。元年八年(公元814年),他参与了天德军对回鹘的防御;元年九年,又隶于李光颜麾下参与了平定淮西吴元济之役,以功授检校刑部尚书;穆宗皇帝长庆元年(公元821年),他再次受征讨伐成德乱将王廷凑(王武俊养子,回鹘人)。兵罢后入朝,穆宗皇帝拜他金吾卫将军,留宿卫,金帛袍马赏赐以万计。

文宗皇帝大和四年(公元830年),新任河东节度使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一改前几任节度使对他的猜忌,在亲切接见过他后,奏他为阴山府都督、代北行营招抚使,使居云、朔塞下,弹压九姓、六州胡,捍御北边。这下朱邪执宜便成了代北诸胡的长官,有研究表明沙陀三部其他二部萨葛、安庆便在此时形成——朱邪执宜整合了先他们来到代北九姓、六州胡!

他的儿子朱邪赤心嗣位后,又陆续参与武宗攻灭回鹘乌介可汗、平定昭义刘稹诸役,一次又一次的搏得了功名富贵,现在又轮到他的孙辈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