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139

  国主终是松口去祝福这段姻缘,秦子衿心下稍安。

  其实,奚家已经答应,国主若是知晓,便也没有旁的办法,但秦子衿总想要给奚荀最好的,让她们能够得到所有人的祝福。

  奚荀虽不在意这些,但若是多些祝福,心中自然也是欢喜。

  国主赐婚旨意一下,便是那些对这段亲事有些闲言碎语的,也只能通通闭口,毕竟国主亲自赐婚,这些人怎敢质疑国主的决定呢。

  这也是秦子衿要的效果,她不愿奚荀听到一丝不好的消息。

  奚家也没想到,秦子衿竟然去求了国主的旨意,当即也明白秦子衿对待奚荀究竟有多上心,对于这门亲事更是满意起来。

  国主赐婚,旨意言明秦子衿与奚荀于明年完婚,这个时间恰恰好,女尊国尤其是奚府这样的家族,出嫁之事礼节繁多,秦子衿也需准备许多娶亲的细节,若是时间太紧,还真准备不过来。

  奚荀虽已待嫁,朝堂却是依旧要去的,璃贵夫被赐死后,后宫倒是再无人争宠,奚荀便跟从前一般得倚重,有了婚约,秦子衿倒是能够光明正大与奚荀“偶遇”,较之从前确实方便许多。

  秦子衿越发觉得这赐婚的旨意求得当真是好。

  “这赐婚旨意,子衿、子衿怕是求得不易罢……”

  奚荀心中自然明了能让国主点头,实属不易,他接旨的时候心中虽是欢喜,一瞬后却开始担心,秦子衿究竟冒了多大的风险去求这道国主并不愿的姻缘。

  “不会,我护驾有功呢,国主很是宽厚,荀儿别多想。”

  奚荀的担忧都藏在微微犹豫的话语中,秦子衿虽是以前途去赌这份姻缘,却并不想让奚荀为此担忧,甚至愧疚,自然是胡诌几句安慰他,免得他一直在心中琢磨,倒是与她的初衷相违背了。

  “真的么……”

  “自然是真的,我何时骗过荀儿?”

  秦子衿回得一本正经,奚荀便也没多问,只是奚荀心中却料想并非如此轻松,定是子衿骗他罢了。

  说是没骗过他,此时可不就在骗么?

  偏他个不争气的,还甘之如饴。

  只是二人手中差事都不少,秦子衿升职后较之从前越发忙碌,像这样能坐下来闲聊的时刻并不多,往往是秦子衿托人给奚荀带个小玩意哄哄他开心,而奚荀见到她,定要扭扭捏捏塞个香囊给秦子衿,情意虽大多时候无法当面表达,二人心中却自是清楚,反而感情越发笃定,连着赵叙白与李之遥都调侃秦子衿如今变化甚多,竟也开始小耽于儿女情长之事了。

  李之遥如今在翰林院的差事做得亦是不错,考核想必不会有问题,日后若是顺遂,定也能成女尊国一大能臣。

  赵叙白虽是有赵丞相这个母亲,在翰林院却未行过特权,一直是踏踏实实做事,因着上回的事情,国主对赵叙白也存了一丝提拔之意,而赵丞相于家中议事时,也往往会带上秦子衿与赵叙白,显然是将这二人当做自己的门生来教导。

  “单于燕欲往兵部历练一事,你二人怎么看?”

  国主不想寒了单于燕的心,又不想培养出第二个野心勃勃的大将军,这段时间便一直在苦恼此事,故赵丞相替国主分忧,自然心中也颇为挂念此事,此时问出来,显然是想听听她们二人是否有什么好的意见。

  依秦子衿对单于燕的了解,她与沈将军倒并非一路人,是正儿八经的忠君爱国之人,只是沈将军是否一开始也是捧着一颗赤诚之心呢,此时已无人知晓。

  若是手中权力越来越多,单于燕会生出不该有的心思,秦子衿也无法保证,她只能确保单于燕此时并无二心。

  但若是因着担忧未来的事情,现在便索性放弃这种可能性,倒也是杞人忧天,较之翰林院所做的差事,单于燕在军事上的发挥实属难得的人才,若是将她囿于翰林院,实在是无法充分发挥她的才干,倒也可惜。

  只是,女尊国如今的选拔武官的途径显然预示着,大将军总是手握重权,若想避免此种局面,近乎不可能。

  秦子衿先前便觉得这种途径并不合理,如今终于有了机会。

  “何不让选拔武官的途径与文官一致呢?”

  秦子衿先前便想推行武举,但是先前沈将军在时,她人微言轻,且必定会遭到阻挠,如今阻碍只剩国主,若是赵丞相能说服国主,武举便能顺利推行,秦子衿一直以来的想法便能彻底实现。

  “这……倒是从未听闻。”

  赵叙白正在认真思索,想寻个克制之法,秦子衿却脱口而出一个从未有人推行过的法子,赵叙白自然明白秦子衿的意思,乍一听觉得有些冒险,为官需谨慎,新法推行更需慎重,细一想却又觉得此法甚妙,倒是寻不到更为合法的法子。

  “子衿,你定是有完备的法子,细细讲与我听。”

  赵丞相却是眼前一亮,若是能让女尊国兴盛,赵丞相极乐意一试,她做官并非只知保守一辈,对于全新的法子并无排斥之意,反倒是极感兴趣。

  秦子衿也是知晓赵丞相这点,才会毫无铺垫直接便将此法说了出来。

  “姨母,我简单说下罢,选举文官是为科举,但国家每年需要大量的文官,科举制度繁琐些也是正常,但女尊国如今怕是近些年无别国敢挑衅,故武官并不需那么多的数量。”

  “子衿建议,设立‘武举’,但仅省城与都城二次考核,当由兵部主持考核,外场考武艺,即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内场再考策论兵书,毕竟光精通武艺也不行,还需具备调兵遣将之能,根据此选拔女尊国未来的军事人才进入兵部历练,如此,女尊国便可时时有新的武官人才输入,若是大将军居功自傲,自然也能有新的人顶上去,若是长期只一人独大,易生自满之心,若是时时有对手,便能督促其不断进步。”(注1)

  秦子衿说是简单说说,却也将重要之处一一点出,赵丞相与赵叙白一听便明了,秦子衿并非今日才想出此种方法,如此完备的法子,定是已在心中反复琢磨多日,如今讲起才如此合乎条理。

  而且这法子,若是实行,国主的顾忌想必便是会增加国库额外的支出,但秦子衿提议减少其流程,拨至各地用于武举的款项便也相应减少,如此便解决一大顾虑。

  “甚好,如此我女尊国便可源源不断生出新的军事人才,且国主之忧,也可一并解决,当真是一箭双雕之策。”

  赵丞相喝了盏茶,压抑住内心激动的情绪,才接着与秦子衿道:“子衿,你将这法子细细写下来,过几日我求见国主,你随我一道去。”

  赵丞相并非贪功之人,既然这法子是秦子衿提出来的,她自然要带着秦子衿一道去见国主,且她本就有培养秦子衿的心思,既然秦子衿自身争气,她又岂会不给她机会呢。

  其实详尽的武举细则,秦子衿先前写过一遍后,早已烂熟于心,她这过目不忘的金手指一直都在,倒是给她省了不少麻烦,故她倒并不需要回去将这稿纸拿来。

  秦子衿淡定道:“姨母,子衿心中记得的,不需带着,届时为国主细细讲来便是。”

  若是有变动,也好及时更改,秦子衿待见完国主后,再上书个最终的版本即可。

  “你当真记得?国主面前可得准备周全。”

  赵丞相并不知秦子衿过目不忘,且秦子衿又是她想提携的后辈,自然便多叮嘱了些,毕竟这法子国主还未听过,能不能成还是未知,若是并非准备齐整,惹了国主不快便不好了。

  秦子衿知晓赵丞相心中的担忧,但是她对自己的金手指一向有信心,且她前世研究过武举制度,心中并不露怯,细节之处她这些日子倒也打磨周全了,若是让她再复盘一遍,她也寻不着需要再改动的地方。

  既然如此,她便给了赵丞相一个胸有成竹的眼神。

  “那你明日便随我一道入宫罢。”

  既然秦子衿如此说,且经过赵丞相这么多日的观察,除了求国主赐婚那日,秦子衿从不做没把握的事情,也不讲没把握的话,赵丞相便知她果真是胸中已有想法,便也不再拖着。

  这种事情,还是早点汇报给国主为好,毕竟一个新制度的实行,必然会遇到许多阻碍与问题,早点解决,便能早些选拔人才。

  赵丞相做事,一向是雷厉风行,今日已过了时辰,第二日早朝后,赵丞相便立刻带着秦子衿单独求见国主。

  国主今日早朝便有些不悦,因着有些兵部大臣上折子表示国主不应对单于燕破例,让她到兵部来历练,既然她是科举之路入的朝堂,便应继续呆在翰林院。

  这件事情,国主亦是在烦忧,但国主还未有定论,这些兵部大臣们倒是先急了,国主在这个位置这么多年,自然明白兵部这些人的潜台词,她们是怕单于燕去分了她们的权呢。

  国主心中其实是倾向于将单于燕调去兵部的,毕竟兵部这些年在其位倒是没做出什么成绩来,是得有股新鲜的力量进去搅和一下了。

  只是国主尚未想出克制的法子,又被大臣子堵了心,下了早朝便有些气着了。

  “国主今日心情不佳,赵丞相讲话注意些呐。”

  国主身边的嬷嬷与赵丞相关系一向不错,且她服侍国主这么多年,对于国主的心情自然是能猜个九分,故好心提醒了赵丞相一句。

  显然,秦子衿她们此时过来,并非挑了个好时候。

  ‎

第五十三章139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我在女尊文里考科举最新章节+番外章节

正文卷

我在女尊文里考科举最新章节+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