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小奋斗 - 分卷阅读164

当年,两个小娃娃一个站在墩子上观摩,一个躲在柳条筐子里偷看,目光交汇的那一刻,就有着某种缘分吧?
今天,他们回来了,回到了初识的地方。
时光已过去了二十多年,而未来还很漫长。
(正文完)


第89章 番外:成就
*
七十年代, 国民经济平稳发展。
运动趋缓了,松一阵儿,紧一阵儿的, 呈波浪状态。
可地方上人员精简还在持续,下放干部很多。文化界和教育界是重灾区,章长瑜也从领导岗位上下来了, 回到中学教书。
相比起来, 部队就像一个避风港,遮挡了风风雨雨。
章小叶潜心钻研, 不被外界干扰。
生活方面也很简单。
她和林济民住在家属区, 一日三餐都吃食堂, 偶尔回家蹭饭,周末回林家小院住一晚。林济民在单位也有宿舍,中午休息一会儿, 碰上加班就住在医院。
章小叶不放心,就劝道:“济民, 工作弄不完就带回家吧?”
林济民怕小叶担心, 就尽可能地赶回来。大院里很安全, 门口有卫兵把守着, 外人不能随便出入。
这时候, 军区总院跟省医附院也有了合作。
林济民经过过来开会交流,徐院长对他很赏识。
陈水秀冒出了一个念头,跟长青商量。
“长青,要不要把济民调过来?”
“呃, 这个事儿不好办,上面卡着名额……”
自打“上山下乡”开始后,参军就成了香饽饽。继国高中毕业, 就参军入伍了。继军念高一,不出意外也要留在部队上。
这是大院子弟的最好出路,也是这个年代的荣耀。像林济民这样工作好几年的,想加入军籍很难,除非是应届毕业生还有点希望,
林济民嫌麻烦,说:“小叶,我在省医附院挺好的……”
章小叶也不想折腾,就把这事儿搁在了一边。
要说,地方上虽然闹腾,可医院受到的影响有限。医院是特殊单位,为人民服务是宗旨,不管是工人、农民还是干部、学生,总得看病吧?
再说,医生吃的是技术饭,跟那些耍笔杆子的不同。国家也很重视,拨了不少经费支援医疗卫生建设。
这么一来,林济民带着项目组搞科研攻关。第一批中成药上市后,国家拨了专款用于项目研发,项目组的成员也被重点保护起来了。
章小叶心说,艺不压身,搁在哪个年代都适用。
*
转眼,到了一九七六年。
运动结束了,全国上下欢欣鼓舞。
章小叶撰写的医学报告发表了。这份报告十多万字,写了整整五年。林济民帮着校稿,提了不少宝贵意见。
林济民也跟同事一起编辑了一部医学著作,推广中西医结合理论。
这一发不可收拾。
十多年下来,成果显著。
章小叶和林济民发表了十多篇学术报告,出版了五本医学著作。中成药研制也上了新台阶,市面上销售的成品药,有一半都是中成药。
这时候,改革开放加快了步伐,对外窗口也打开了。
章小叶敏锐地发现,国际医药市场已被寡头垄断,西药价格惊人,普通人根本用不起。而我国自行研制的中成药,疗效显著,价格却十分低廉,基本上覆盖了基础病症。
这种贡献会一直延续下去。
十多年后,当一场突如其来的病毒袭来时,西医束手无策,是中医和中药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几十年后,又一场病毒席卷全球,又是中医和中药力挽狂澜,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这贡献有多大?章小叶明白,也是她前进的动力。
可就在这时,学术界刮起了洋风。
对中医的打压也开始了。
林济民注意到了,表情十分凝重。
“小叶,咱们一定要大力推广中西医结合,推广中成药的研制!”
一份努力,就有一份收获。
林济民带领着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重大成果。
到了一九九二年,林济民当选为医学院士。
颁奖这天,林济民穿着一身中山装登上主席台,从国家领导人手里接过荣誉证书。
章小叶守在电视机前,激动得热泪盈眶。
从小娃娃到大院士,一步一个脚印,追随着崇高的理想,也终于站在了科技之巅。
她呢,也挂着少将军衔,获得了无上荣誉。
事业进步,家庭也很美满。三个娃娃长大了,生龙活虎的,就像他们当年那样,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走过那个光荣的年代,走向辉煌。

五十年代小奋斗 - 分卷阅读164

-/-

上一章 返回列表

更多好书

五十年代小奋斗大结局章节

正文卷

五十年代小奋斗大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