媚娘说主妇 - 分卷阅读121

科举产生的官员,没有得到重用,难以撼动世家大族的地位。
而到了我主政的时候,帝国已经拥有了庞大的科举仕人群体,这些人开始不满,开始谋求政治前途和政治地位……在原有的皇权与世家共治的体系下,这些人的愿望根本不可能得到满足,而那时的我,在世家的紧逼之下,需要新的势力来支撑摇摇欲坠的皇权——我们彼此看对了眼……于是,我走上了政治舞台的中央!
因为在后世,读书人大多都反对女人从政,所以后世的人自然而然以为,当时我当皇帝,读书人也是不支持的。但跟后世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样,我当上皇帝,最主要的支持者,是广大没有门阀背景的读书人,而非所谓的市井小人——这些人,不足以支撑起政权的更替。毕竟我是和平演变,这种和平演变,若没有官员的支持,根本不可能成功。而且,若非得到绝大多数官员的支持,我不可能在皇位上安安稳稳地坐上十五年,毕竟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在皇位上过不了百日宴的皇帝!
那十五年,非常精彩——“打击门阀,扶植庶族,发展科举”、“整顿吏治,严惩贪吏,拔擢贤才”、“重视农业,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总之,对得起头上的这顶冕旒。当然,任用酷吏这些为后世所诟病的负面事情也不少——就不要责备求全了,毕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嘛!是吧?呵!呵呵!呵呵呵……
那十五年,身为帝王,自然是史书的内定主角,我那段期间的故事史册记载已经很完善了,在此我也就不再多啰嗦了,毕竟一再表功,与我一贯谦虚低调的作风不相符,所以就此略过不提!
不过,最后,我还是想就一件事解释一下,那就是“传位问题”。
有传言说,我想立侄儿武承嗣、武三思为太子,后来是在狄仁杰的劝告下,才打消了这个念头!那么,狄仁杰是怎么劝说我的呢?
史载:“狄仁杰进言道:‘陛下立儿子为太子,则千秋万岁之后,配祭太庙,代代相承,没有穷尽;立侄儿为太子,则未听说过侄儿当了天子而合祭姑姑于太庙的。’”——原来,我是怕死后没人祭祀才改变主意的呀?
现在我想问的问题是,每个皇帝登基后就会修建皇陵,我却没有,为何呢?毕竟,上面这个故事中的我,是一个如此重视身后事的人,帝陵这么重要的事,为何没在我当上皇帝之后提上日程呢?——原因很简单,我从未改变过“与李治合葬”的想法,所以,我和李治的孩子还在,我怎么可能会考虑传位给其他人?何况,我跟武家的关系,一直都不咋的,过往的经历告诉我,武家亲戚,从来都是“锦上来添花,落井就下石”的人——靠不住!我打从心底不信任他们,给他们官位可以,皇位,哼!想都别想!
所谓的神龙政变,其实也是我安排的,那些政变的人,都是我选好,要带走的,免得给我儿子添堵。而且,我儿子李显被废过,要让他重新立威,没有比复国这样的功绩更合适的了,我那时已经中过一次风,自知活不久了,于是给他们老李家最后当一回磨刀石——反正这样的事,我已经很习惯了!
我之所以选李显,而弃李旦,是因为,李显真的是最合适的接班人,因为世家出局的局面虽然已经基本奠定,但还要防止他们反复,所以需要一个对世家态度强硬的人,从这个角度来看,李显比李旦合适——虽然史书将李显描绘成了一个憨憨,但是,史书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不可全信,而这个胜利者,就是李隆基!
我早就说过,我不喜欢这个孙子,因为他杀了我的宝贝女儿太平公主。但我讨厌他,不仅是以一个母亲的身份,即便是从一个帝王的角度来看,我依旧不喜欢他。
李隆基在史书中,是一个前期有为的君王,但在我眼里,他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他把我和李治好不容易从世家抢来的权力,又还回去了。世人都说,后期他沉迷酒色,让宰相专权,才导致安史之乱。其实,在我看来,不是他让宰相专权,而是从一开始,帝国的权力,就不在他手上,他年轻时,还试着抢,后来发现抢不回来了,只能纵情声色了……
李隆基是靠着世家大族的支持,才当上皇帝,在这种基础上的继位,皇权先天不足,后天夺权无方……或许,帝国分裂的结局,在李隆基登基那一刻就已经写好了!
算了,这糟心的事,不提了,毕竟有句话说得好:“我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
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我卒于洛阳上阳宫,享年八十二岁。“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合葬乾陵……
咦?我为什么还在?这能量面板不是只剩下万分之一了吗?怎么还不掉?影视剧里,一个主角若是要告别舞台,不都是在讲完话之后,立马嗝屁吗?我为什么还在?——这不科学!
难道?老天爷是看我这一生过得太过憋屈,给我个机会,让我给自己的人生,编个更完美的故事,以弥补我的缺憾?那好,我就不客气了,我要把我这一生,重新演绎一遍,什么读书、背锅,全都靠边站,我要我“全世界的人都爱我”,我要我“无需读书就满腹读书”

媚娘说主妇 - 分卷阅读121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媚娘说主妇大结局章节

正文卷

媚娘说主妇大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