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魂归奉天(最终章)205

  曾经热闹非常的陪都渐渐变得清静,绝大多数的“下江人”一伺时局稳定,都思乡心切、携家带口地离开了。原本熙来攘往的街道变得空空荡荡,饭馆、舞厅、电影院……倒了一大批,吴侬软语、难懂的闽南话、叠字频出的晋陕话、幽默的东北话……各地方言渐稀,越来越难以听到,但还是有一部分异乡人就此留了下来,将这座在残酷的战争中为他们提供了多年庇护的重庆当做了家乡。

  民国三十五年春节刚过,宁铮一家人提了简单的行李,宁铮怀里抱着屠苏,他们正站在储奇门的江岸上,望着对面的海棠溪。四年半前,他们就是从这里,踏上了这座山城的重重台阶。

  溪水蜿蜒而行,向北注入长江。此时正下着蒙蒙细雨,轻烟夹杂着迷雾,蒸腾而起,层层叠叠、似梦似真,不疾不徐地笼罩了曲折交错的沟壑、拱桥、漫长的石阶,和几多吊脚楼上的人家。

  溪边植了大片海棠,其中也栽有奉天老家常见的西府海棠,一株株开在这漫天烟雨里,如同一个个笼着轻薄烟纱,含羞带怯初试新妆的佳人,端妙的身姿映照于溪水之上,道不尽的娟秀工媚,幽清善藏。

  这著名的“海棠烟雨”也是山城南岸著名的美景,在离开前还能再次见到,也算了无遗憾了。他们坐渡轮过了海棠溪,到江北机场乘飞机,与执意留下来的巧稚含泪拥抱互道珍重。

  飞机因为天气缘故,能见度低,在重庆上空打了几个转,这才向西飞去,好像在依依不舍地说再见。

  别了,我们的祖国。希望这只是暂时的。

  三年后,重庆解放前夕十天,杨钟祥将军、幼子、幼女及秘书宋绮云一家共八人,被老江下令秘密杀害于歌乐山渣滓洞外的野地里,尖刀从脊柱刺入,连年仅八岁的“小萝卜头”宋振中都没有放过。

  “西北山高水又长,男儿岂能老故乡……”

  这位陕西刀客出身的爱国将领,终究没能看到他切盼的中国的黎明。

  ……………………

  宁铮一家到达美国,生活日上正轨。

  本来刚到美时,宁铮奉九夫妇都是囊中羞涩,因为钱财基本都捐了抗日了。宁铮原打算硬着头皮向老丈人和大舅子借点钱去股市搏杀一番,印雅格却没给他这个机会。

  原来,当初西安事变前,一直负责采买军火的他手里还有一笔军火款项未动,一直存在银行里,印雅格也没敢给奉九,就怕这位太太又给捐了。

  待屠苏刚满一周岁时,奉九到底还是进了哈佛读博士,不过没有继续比较文学的研究,却转而师从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在其领导下的东亚文化研究中心做课题——概因宁铮被监禁的那些年,她也陪着一起读《明史》、《唐史》来着,而人到中年,正是一个人从“外视到内省”的转折点,奉九开始对自己国家的历史越来越感兴趣。

  宁铮对于太太的执着佩服得五体投地——她最终还是实现了自己少年时代的梦想,言出必行。

  奉九毕业后应聘到哥大先做了讲师,因为在汉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不过六年的功夫,已被破格聘为终身教授。随后她开始在美国各地著名大学的汉学研究所或东亚研究中心担任客座教授,飞来飞去。

  奉九之所以婉拒了导师的邀请留在哈佛任教,是因为他们之间出现了不可调和的学术分歧——费教授认为,正是西方白人的入侵,才迫使老中华不得不一点点现代化,这种充满了西方种族优越感和为迫害者推脱罪责之辞,及有意无意割裂近代与前古代之间天然的“亲子”联系,使得近代中国成无根之木、无源之泉的学术导向,终于让这一对原本关系良好的师生不得不分道扬镳。

  进入五十年代,美国开始盛行反共、反左派的“麦卡锡主义”,压制异己、告密成风、栽赃陷害……对与中国、苏联和东欧沾边的一切都疑神疑鬼,奉九曾为此退出学术界多年。后来此种歪风渐渐退散,她才又继续中国史的研究。

  奉九很推崇第一位正式在哈佛开班授徒的前清五品官员戈鲲化先生的做法,每次上课都穿着既符合授课主题,又贴合自己身份和年龄的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服装——当然,这些精美的服饰,都是秋声给她做的——对具有厚重底蕴的中华文化的浓浓自信,再加上丰富细致的授课内容和娴熟技巧,奉九的课一经推出,就成了各个大学备受欢迎的推荐课程。

  奉九利用自己中国人的先天优势,很快在人才辈出的美国汉学界闯出了一片天。每每来自世界各地的汉学家们开年会时,宁唐奉九女士往往非常安静,大家都知道,这是因为没有让她感兴趣的议题。

  如果某个人的问题恰巧激起了宁女士的斗志,她那双美丽到可以“点燃马车夫的烟斗”的眼睛立刻为之一亮,随后就会将脖子上系着的标志性小方巾解开,顺势绑到自己细白的手腕上,配着她那只同样著名的凤镯,和准备战斗的气势,于是围观的其他汉学家就会兴奋莫名——他们马上就可以听到一场精彩绝伦的学术辩论了。

  有崇拜她的博士生曾这样评价他的导师:她是如此美丽,以致于本不需要如此博学;她是如此博学,以致于如此美丽似乎成了一种浪费。

  名人多怪癖,宁夫人在汉学界还有一个非常出名的癖好,就是她的助教:在她任教职的二十一年里,别的教授不定得换多少位助手了;可她从来只有固定的一个人,年纪比她还大,碰巧也是中国人,碰巧也姓宁,后来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位即使上了年纪,身材还是修长挺拔,一身军人气概的美男子,就是她的先生。

  据说,宁夫人刚开始是很不情愿地给校方打报告,申请将自己丈夫作为助手的,本来大学的东亚研究院并没有答应,但后来有对中国非常了解的教职人员惊讶地发现,这位宁先生在《明史》上很有研究不说,居然还曾是在中国政坛叱咤风云十几年的第二号人物,那么他一定身负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秘密。

  这个鱼饵可把研究院的教授们勾得心痒痒,于是二话不说地通过了宁助教的资格审查。

  宁铮执意屈尊做太太的助教,当然是有原因的——他就跟着来上了那么一次课,马上发现绝大多数的男生眼神痴迷地绕着他太太转。一向被传是个醋缸转世的宁铮哪里受得了这个,奉九虽人到中年,可那种风韵气度却更胜从前。

  这还了得,宁铮原本跟着包不屈炒股的事儿马上放下了——包不屈是在奉九博士刚毕业那年出现在他们家门口的,把大家都吓了一跳,从此后,包伯伯就又是他们家的常客了——宁铮从此后恨不得天天背着书包上学堂,别提多上进了。

  即使有什么别的事情,但他从来不会缺席的肯定是每学期的第一堂课,并且很好意思地占据头一排。他最喜欢看着自己依旧一身书卷气,清雅端方的太太踩着轻快的步伐往讲台上一站,不动声色地先剜自己一眼,再用她人到中年依然清甜的嗓音自我介绍说:“各位早上好!我是,宁唐奉九。”

  宁唐奉九,啧啧,多好听,世上再没有比这个更好听的名字了,对吧?对吧!

  …………………………

  唐氏是个大家族,在战乱期间很多人都跑到了美国,相互之间的往来日益增多。到了七十年代,有在美西的长辈提议举办一次“唐氏宗亲大会”,经过一番筹备,在旧金山能容纳几百人的“富春馆”召开了本次大会,来自世界各地的与会者足足有五百余人。

  唐家毕竟是诗书传世,而奉九贵为世界名校文理学院具有终身教职的教授,自然最有代表性,所以被宗老们公推上去,让她好好地“抚今追昔”一番,大大宣扬一下自古以来唐氏一族的荣光,让小辈瞧瞧唐氏一族那叫一个人才济济、豪杰辈出,所以后辈更需端方自持、修身齐家治天下。

  奉九作为一名学者,见天儿浸淫于知识的浩瀚汪洋之中,越学越觉得自己无知——人对自己和世界的认知,共有四种:第一种,知道自己知道;第二种,知道自己不知道;第三种,不知道自己知道;第四种,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第四种,自然会造就出“无知者无畏”的芸芸众生,而奉九,自认是在第二种。

  绝大多数学者自有其谦卑的本质,很不喜欢吹牛拍马,这也是知识界的共识。

  但宗老都提了,奉九只能硬着头皮上了,她一边往上走一边揣摩着该说点什么才得体,忽然想起了某位学贯东西的大家也曾在某个公开场合俏皮又不失恰当的讲话,于是乎语气舒缓地娓娓道来:“我们唐氏,”说到这儿,她先分神照顾了一下左手边先生的情绪——宁铮的“中华民国一级上将”头衔的确很吓人,所以就算他不情愿,也早被请到了台上就坐——毕竟她在哥大的员工证上都是写着“宁唐奉九”的,但为了应景,只好先把头一个姓去掉,宁铮虽略略有不快,但只得按捺着听太太胡扯:

  “盛唐以我们的姓氏命名;海外华人聚居地一向被称作‘唐人街’;英勇无敌的唐氏祖先林林总总,不一而足,略略提及,就有——‘上古五帝唐尧’,宋代出了五位刚正不阿御史的‘五豸唐门’,书画圣手唐寅,洋务运动领军人物唐廷枢……”,听着很是那么回事儿,对于奉九没出什么幺蛾子,而是紧扣主题,唐家大伯、唐度、唐家大哥都满意地点头,再看看左右唐家宗老,更是捋须含笑,洋洋自得,一副与有荣焉的模样儿。

  可很快话锋一转,接下来的就不那么对劲儿了,“还有念起紧箍咒,就能把神通广大的美猴王治得服服帖帖的‘唐僧’,在西班牙大战风车的骑士‘唐吉可德’…………另外还有受到全世界欢迎的迪士尼‘唐老鸭’…………我们唐氏家族可说是轩轩朗朗、品质高洁、人才辈出、光宗耀祖啊呵呵呵呵,呃……”

  底下几百号宗亲先是一呆,接着哄堂大笑。

  半真半假,半正经半诙谐,既没有撅提议的宗老面子,又照顾了自己作为一名理应恭谨做人的学者身份,不虚荣,自谦卑,照顾了方方面面,宗老也不好跟她真生气……这倒成了一个流传多年的佳话。

  出了富春馆,宁铮笑着看她,伸手刮她鼻梁,“这么多年了,怎么还能如此顽皮?”

  奉九把头往他肩上一靠,“还不是你惯的。”

  跟着出来的四个人受不了了,“老夫老妻的,一天天的别这么演了好不好啊?”

  说话的正是已经年近不惑的芽芽,她早从麻省理工攻读完博士学位,读的是需要一个绝对出色的数学头脑的计算机专业。毕业后没到十年,就开办了自己的公司,售卖的是计算机加密算法、数字签名方案等与信息安全相关的产品,面对的客户是各大银行和其他对通信信息保密度要求高的公司。

  自从小时候在英国见到了那架差分机,随后又读了计算机祖母埃达的著作,谁能想到,那么小的她,就会对那复杂笨拙的自动计算产生了如此浓厚的兴趣,并打算为之奋斗终生呢?

  走在她旁边的一长得很像奉九大哥唐奉先的高个子男人两手扯着嘴角笑话她:“好像大姐好哪儿去似的,你在你的来哥哥面前,不也一样?”旁边一个俊秀的男人跟着起哄,另一个一身明星气质的男人拉了拉他的脖领,让他消停点,省得一会儿挨揍。

  说话的正是从小就跟她不对付的安安,另两位,自然是屠苏和坦步尔,屠苏像巧稚,而坦步尔很像宁铮的翻版,不过宁铮瞪了他一眼,坦步尔赶紧缩回了头。“嘿你姐我好不容易回来一趟,不说两句好听的也就罢了,居然还敢歪派我?”她点点头,“让你们这么放肆,是我这个做大姐的教养无方……”芽芽随即灵活地杀到两个男人中间,伸手扭住了他俩一人一边的耳朵,动作经过千锤百炼,熟门熟路,直扭得他们齐刷刷弯了腰,一门劲儿叫饶。

  “好了,差不多行了。”一道温和的嗓音插进来,正是一直没怎么吱声的龙生。他是太太的财务总监,兼公司总经理,毕业于斯坦福沃顿商学院,奉九从未想到自己的养子居然对做生意感兴趣,后来龙生才告诉她说,芽芽的性子硬朗,不像是屈居人下的样儿,只怕只能自己当老板了;那他就不得不学做生意,省得她再被人给骗了。

  当初因为来到美国后,芽芽执意不跟随他的脚步去斯坦福,两人还闹了好一阵子别扭。等到芽芽耐心地跟他讲述了自己想去麻理的理由后,他才不情不愿地接受了。

  没想到后来后悔的倒是芽芽,总想着给龙生打电话,而且一打就是半天不放,动不动就吃醋的反而是她,反观龙生适应良好。

  至于他们俩那原以为水到渠成,实际却波澜不断的情史,就又是另一段让人听了会心一笑的回忆了。

  塞西尔又在美国呆了两年,到底失落地回了英国。这位贵族子弟后来成为一位闻名遐迩的莎翁剧演员,并有了自己的剧团,满世界地演出,也是第一批到与西方恢复外交关系后的中国演出的剧团。

  谁也想不到,羞怯的坦步尔居然喜欢演戏,勉强念完电子专业的大学后,到底去了英国,投奔他的若愚哥去了,两人一起把剧团经营得风生水起,后来还娶了塞西尔妻子的妹妹,两人成了连襟儿,这可把一身铁血的宁铮气到了,好几年不让他进家门,有了孙子才缓和了点关系,什么叫世事难料……

  安安成为一名航天专家,进入美国宇航局 NASA 工作,但宁铮告诫他,不要碰与军事相关的项目,他乖乖听从。

  宁铮即使身在美国,也时刻关注着国内的局势。

  当他看到刚刚打完了内战,疲乏不堪、破衣烂衫、装备五花八门的解放军,在“朝鲜战争”中,与兵强马壮的联合国军对上毫不示弱,打得总司令麦克阿瑟一世英名尽毁,黯然下台后,对着奉九点点头,指着美国报纸上对英勇悲壮到无法用言语形容的“长津湖战役”的报道说:“看看,还得是‘红军’,老江还不服气么?这才叫战无不胜。”

  宁铮总愿意管中共的军队叫“红军”,这代表着他对曾经的敌手的尊敬。

  奉九看着报道,想象着在零下三十度的咸镜南道,志愿军小战士穿着破烂不堪的菲薄棉衣,提着枪快速奔跑的身影,直到最后被冻成冰雕的照片,忍不住痛哭失声。

  …………………………

  光阴荏苒,又是快二十年过去了。

  当年的几个姨太太当中,寿夫人和最小的六姨太去了台湾,四姨太留在大陆,都杳无音讯,算算年纪,只怕都已寂寂而终。

  性格倔强的宁鸿司作为新中国海军奠基人,没能熬过那场尽人皆知的浩劫,于七零年含恨辞世。

  他的妻子奉灵成为新中国杰出的电子科技专家,保密级别极高,所以直年退休多年彻底脱密后,才得以去美国与姐姐姐夫一家见面。她一直与婆母,也就是奉九的大嫂一起,精心抚育三个孩子,都成为很有出息的人。

  巧稚成为著名的妇产科医生,蜚声国际,到八十年代后经常能借到美国开会之际与兄嫂相会。

  巧心让人大跌眼镜地嫁给了曾被拒婚的段雨豪,一直生活和美,子孙满堂。

  一九七五年,江委员长于台湾去世,棺椁始终暂厝于桃园慈湖陵寝,且未着地,此处风景甚似于他的老家浙江奉化。

  奉九知道宁铮心里又有了希望,但他更不想自己成为对立的两岸再起争端的引爆点。未几,多年杳无音讯的小江好似听到了他的心声,马上给宁铮拍来一纸电文:“先生是打算着手写回忆录了么?故人之愿,可否成真?”

第120章 魂归奉天(最终章)205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奉天九里章节列表在线阅读+番外章节

正文卷

奉天九里章节列表在线阅读+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