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顺眼

  开学后不久就是中秋节, 王强拎了些月饼来到村里, 借着看望老村长舅舅,顺便想吃吃陆春归的油条虾饼, 看看那张让她惦记许久的脸庞。

  尽管邱海生已经对他说过,陆家连榨油厂的年轻厂长都没有看上,更加不可能看上他一个土里创食的农民, 可王强就是不甘心放弃, 还想来看看有没有什么机会。

  所以王强拎了两盒月饼, 这是他去县城的月饼厂弄来的,现在到县城买糕点已经不用票了, 但是弄到这些月饼还是很费事,因为出产量很少, 他是托了人才弄到两盒的。

  一盒自然是送给老村长, 另外一盒想提去陆家。

  直接提亲, 想必无望,但他有耐心,他可以一点一点地渗透。

  可一到村里,便先是听老村长说了陆春归全村还债的事, 然后又得到了陆家四姐弟都去上学读书的消息。

  王强不解,“她是不是疯了?好好的钱怎么不挣了, 去读书?她这么大一个人,都可以嫁人了, 学校肯收她?”

  老村长道, “她直接读了五年级。我问过刘校长了, 说她字都已经认全了,直接读五年级没问题。这丫头,全身上下就透着一股常人没有的聪明劲儿,听说就跟她大姐学习了一个多月,硬是从大字不识的文盲,变成能识文断字的学生了。”

  王强还是重复那句话,“她是不是疯了?聪明劲儿是有了,可傻劲儿也不少,哪有好好的生意不做,跑去读书的?什么年龄就应该做什么事,这才是正事儿啊!她都十几岁了,还去读书?我真是不知道她的脑子里想的是啥!”

  王强恨不得掰开陆春归的脑子看看,里面装的都是些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稀奇古怪的想法。可惜他没能早些把她弄到手,不然的话,他一定会让她打消这些乱七八糟的念头,好好地去挣钱做正事的。

  现在王强只觉得一个满身都是钞票的钞票人儿正在离他而去,而他一点掌控力都没有,这让他充满了懊恼。

  看着王强的表情,老村长摇了摇头,“孩子,你现在还不明白吗?春归确实是很不错,你看上她,是你有眼光。”

  “我当然有眼光,可还是差了点,没早点看出来春归竟然这么厉害。”

  如果他能够预见陆春归成为村里风云人物,预见到陆春归这么会挣钱,就凭她那十里八乡无人能及的姿色,他早就在陆春归身上动心思了。

  老村长又摇了摇头,“春归这孩子,心大着呢,志向也远着呢,脑子里想的都不是平常丫头们能想出来的事。王强啊,你眼光好,春归的眼光也不差,所以,你不用在她身上浪费时间了。”

  老村长是觉得春归很不错,如果能嫁给自己的外甥,那当然是他喜闻乐见的事。

  可惜,一个连月赚上百的生意都毅然抛下、决意读书求学的人,她的眼光,肯定不会停留在像王强这样的农村小青年身上。

  关键的不是“农村”两个字,而是这个农村小青年没有文化。

  陆春归的举动,还有陆家四姐弟全都一股脑儿去读书的行为,彰示了陆春归对文化知识的追求与决心。

  陆海康已经走了,陆二婶一心改嫁,陆老头是个没有劳动能力的瘸子,下不了海种不了田。

  陆家现在是靠陆春归撑着的,那四姐弟的学费,自然也是陆春归出的。

  邱海生有点看不明白,他看出陆春归读书的决心了,但是读书就不用吃饭了吗?

  现在四姐弟都读书了,也不摆油条摊子了,一家人的吃穿从哪里来?陆春归就算摆摊这段时间挣了不少,可坐吃山空,又能维持多长时间呢?

  这样想的,不仅仅是老村长,很多期待着再吃到油条虾饼的村里人都是这么想的。

  他们嘴上不说,心里却断定,最长不出一年,陆家的油条摊子肯定能摆起来。

  实际上,陆家确实在村口摆了个油条摊子——不过,摆摊的是陆二婶。

  只不过,她做的油条实在难吃,只能算是把生面粉给加工成了熟的面粉,至于说味道,那也是难以言明的难吃。

  陆二婶本以为做油条是件轻松又赚钱的事情,既不用风吹日晒,又能有大把的钱赚。

  可她亲自做油条摆摊子以后,才知做油条也是很辛苦的,每天凌晨就要起来和面烧火,都不能睡个囫囵觉。

  关键是这么辛苦也没挣到钱,还时不时地受村里人几个白眼。那白眼自然是花钱买了以后,发现油条确实是难吃得难以入口的。

  这种东西,只能是在不吃就得死的情况下,不得已才吃吧。

  大人们还能忍住,小孩子们的表现就明显了,这么难吃的油条,哪里能哄住小娃娃,哪里能堵住他们的哭声?

  既然买了油条也哄不住哭闹的孩子,那就没有人再买了。

  几天之后,陆二婶的摊子前就没有人,做了多少根油条出去,就挑了多少根油条回来,陆老头看着她连连叹气。

  陆二婶也坚持不住了,天天起早贪黑地,也赚不到钱,她图个啥?索性也就不干了,重新又把主意打到了男人身上:这日子,要想过下去,还是得找个男人靠着才行。

  靠女人自己,那是靠不住的,她只是一个女人家,又不下得海种不了男,离开男人,她吃什么哦?她拿什么过日子哦?

  陆二婶再次离开了陆家,住到了她的娘家。住到娘家,才好张罗相亲的事情,总不能一边住陆家,一边找男人,这样就算陆老头不把她赶出去,外头的男人也不敢进来。

  而陆家的四姐弟并没有像众人所预料的那样,在一年内就退了学,相反,第二年的秋天,陆家四姐弟没有一人缀学,反而是每人一身新衣裳,背着书包,在村里人惊讶的目光中上学去了。

  村里人不解,陆家哪里来这么多的钱,供四姐弟读了一年又一年的书?

  难道陆春归卖两个月油条就能挣那么多?

  第一,自然是因为陆春归的存款数目之大是村里人没有想到的,不是两三百,而是已经四位数。

  第二,陆春归不卖油条了,但是她依然有源源不断的收入。

  逢着好日子,她依然会随着沈家的船出海,不论是不是周末。她随船出海的日子,就会满载而归;她不随船出海的日子,东奔四跑也才捞到一点小鱼,很少有丰收的时候。

  沈家的船工们都有了经验,只期待着陆春归随船的日子。发展到了后来,只要陆春归不跟着上船,沈家船就干脆不出海,船工们在家休养生息了。

  反正陆春归不在,出海就是费大力气捉小鱼。何不留着这力气等春归一起上船呢?

  出海打渔要看天气,只要是好天气,陆春归都会尽量抽空出海,也不论是不是周末,因此旷下的课不少,但奇怪的是,并没有影响到她的成绩,到了期末考试,她的排名居然是班里第一。

  这自然让人很惊愕,只觉得陆春归真是天才,难怪头一回上学,就直接读了五年级。

  天才的陆春归不只跟着船出海,还亲自卖鱼。在课堂认真读书的时间就没有多少,可成绩却是那么出色,第二年就升了初一,到镇中学读书去了。

  而沈家船,因为有陆春归的存在,成了镇上最神奇的船。可惜的是,沈家船上的鱼,再也不在镇港口卖了。

  而他家的路子,也纷纷有人效仿,把打到的鱼,弄到县城去卖,但是他们一艘船打的鱼就没有多少,最多也就一两百斤,品相也远不如沈家的,去了根本没法像陆春归一样很快就把鱼卖掉。要想卖出比在镇上高的价钱,得耗上一上午才能卖掉一百来斤,一百斤也就多挣个十块,十块钱看着大,可除去车费、吃喝,也就剩下七八块了。

  更可怕的是还有卖不出的时候,只要沈家也出海,陆春归的鱼一出现,其它渔船的鱼便要滞销,只要熬时间,熬到大半天,鱼也不新鲜了,最后只能以更低的价格卖了。

  陆春归早就在集市里走好的路子,其他人也想跟着走,那是根本就拼不过的。

  沈母慢慢地也知道了沈家的鱼都是陆春归在卖,但是具体操作,她没有过问,只安心地在小渔村里,过着船老板的生活。

  船务现在归大牛打理,出海、卖鱼的事有陆春归,沈青岩则是周末才跟着一起出海。

  沈青岩很用功,读书很上心,陆春归的期末成绩,更是促使他上进。虽然两个人不在一个年级,但是陆春归这么厉害,他也不能太差。

  于是,沈母的日子过得再舒心不过,生意上的钱一天比一天多,比她经手打理的时候番了不止一翻,她又何必去过问陆春归从中间赚了多少呢?

  沈家渔船的鱼,都是陆春归在卖,她肯定不是白干活,肯定是拿了钱的。难怪陆春归那么有底气,油条摊子不做了,带着四姐弟一起读书去。

  沈母心里这么想,可嘴上却从来没有过问过。

  不管陆春归从中间赚了多少,沈家的钱并没有因为她的加入而变少了,而是越来越多了。

  除了这个,沈青岩也比以前用功了,用在学习上的心思,比以前多了。

  而这些变化,是怎么来的?沈母很清楚,都是在沈青岩一步步走近陆春归以后,才发生的。

  沈母看陆春归越来越顺眼了,看待陆春归的目光,那是越来越温柔了,越来越有深意了。

  第二年的秋天,陆春归以万安镇第一的成绩,升进了镇中学读初一。而陆春燕,成功跳级到了三年级,终于甩开了陆鑫。

  陆鑫的成绩倒是一般般,大概因为是男孩,开窍得有些晚。

第90章 顺眼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八零渔家小奶狗大结局+番外章节

正文卷

八零渔家小奶狗大结局+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