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塑料玩意儿(1/3)

 “晏先生,您好!您于日前出售私家藏品所得已全额到账,扣除佣金和税款,一共九千两百万,已按您的要求投放三千万长期、三千万短期,剩下三千两百万您随取随用。”

 “好,谢谢。”

 挂掉投资顾问的电话,银行的短信跟着来了。

 看着卡里八位数的存款,晏宁轻舒一口气,总算有了一丝还活着的真实感。

 倒不是晏宁爱钱如命,上辈子经手的过亿项目不在少数,只是濒死的感觉太过强烈,每每想起,都心有余悸。

 重生回来已经一周。

 关于上辈子的死因,说好听点,叫积郁成疾,过劳猝死。

 说难听点,就是常年劳碌落下一身毛病,心肺功能尤其差劲,偏偏在最最缺钱的时候,意外发现自己错过一大笔横财,气急攻心,给气死了。

 很离谱,素来对钱不屑一顾的晏宁从没想过自己会是这种死法。

 但是到了真正需要钱的时候,没钱真的会逼死人。

 就像上辈子那样,不仅逼死了新片导演彭子轲,还逼死了晏宁自己。

 其实晏宁是穷惯了的。

 尽管没人相信像晏宁这样早早在影史留名的顶级制片人,人生大部分时间居然会活在缺钱的焦虑中。

 很无奈,却是事实。

 原因很简单,如同一部影片,叫好和叫座,从来不是天生两全其美的事。

 晏宁这个人,就跟他拍的电影一样,瑰丽奇幻,神来之笔,只应天上有,没人看了不说好,问有没有兴趣投资:谢邀,婉拒了哈。

 天生鬼才是他,金奖满贯是他,部部封神是他,票房毒药也是他。

 出身名校,二十八岁执导的第一部影片即艳惊四座,一举斩获国内最高电影奖项——金南奖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影片三项大奖。

 成名后,并未继续自编自导事业,而是往制片人的方向发展。

 即便如此,走到哪里,仍然是哪里的主角。

 从投资预算,到选角试镜,到过审排片,到上映宣发,一手包办。

 从业二十年,大大小小三十余座奖杯,成就了晏宁里程碑式的辉煌。

 与亨通的奖运截然相反的是,人际关系越来越不怎么样。

 美貌清俊的天才制片人,本该成为圈内炙手可热的宠儿,偏偏孤傲清高,对商业运作不屑一顾,不肯屈就市场,不肯向资本低头,嘴上还不饶人,以一己之力得罪一众媒体。

 媒体素来记仇,又忌惮晏宁成就斐然,没办法像明星那样随意嚼舌,只敢在非专业领域做文章,说些脾气古怪、性格恶劣之类的话泄愤,每每遇到晏宁票房不如意,便来了精神,贬低嘲讽变本加厉,久而久之,票房毒药恶名远播,竟成了叫好不叫座的代名词。

 而在专业领域,对光影的沉迷,对演技的挑剔,对品质病态一般的苛刻,渐渐让晏宁陷入一个怪圈。

 想蹭他撸奖的水平不够他看不上,有实力不需要奖项傍身的又怕极了被他看上,毕竟吹毛求疵到折磨人的地步,又是出了名的票房终结者,付出和回报往往难成正比;投资商更不用说,见到他跑都来不及,晏宁就这么成了业内鬼见愁一般的存在,甚至不如一些专拍抄袭剧赚快钱的无良制片人吃香。

 在资本欺行霸市、劣币驱逐良币的时代,才华最是不值一文。

 奖项、名声,和十年如一日对艺术高水准的追求,并没有给晏宁带来相应的财富,反而因为不能迅速变现,让他被市场和资本弃如敝履。

 所以说晏宁穷也是正常的,又碰上经济下行,行业萧条,独立制片越发艰难。

 更绝望的是,新片经过长达三年的筹备,终于开机,没拍几天,一场疫情,封路、封城、封锁院线,无数剧组解散。

 晏宁不肯放弃,一再强调有他在,一定没事,让所有人放宽心,总会好的。

第1章 塑料玩意儿(1/3)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顶级制片凭亿近人大结局章节

正文卷

顶级制片凭亿近人大结局